微电子技术专业发展规划在现有专业建设建设方面,按照学院“强化特色、树立品牌”的方针,对本部门现有专业进行梳理,加强建设。深入开展专业调研,依托行业岗位用人需求,按岗位人才技能由基本到综合要求,重新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使培养所有学生达到基本技能岗位要求、部分学生达到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较综合的岗位要求。微电子技术专业以半导体工艺、电子元器件为重点领域,进行专业改造,开展建设。在新兴专业培育上,对现有的微电子技术专业进行深入建设与改造,讨论修改专业名称及人才培养体系,使微电子技术专业逐渐向新型器件产业领域过渡。“十二五”期间将专业建设投资重点转移到微电子技术专业上,以保障专业师资、基地建设与课程改革需要,主动适应产业的飞速发展,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将微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成为院级特色专业水平,在专业规模定位上,“十二五”期间,本部门将本着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调整专业办学规模,使所有3年制高职在校生规模整体微电子技术专业控制在80人左右。一、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一)行业背景微电子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据中国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的统计,随着全球电子产品转移至中国生产制造的趋势带动下,中国产业快速成长。众所周知,中国正成为世界集成电路制造基地,而在中国,长三角地区就集中了70%制造企业。2002年中国产值仅269亿人民币,至2006年已达1,006亿人民币,而且历年产值成长率均远高于全球水准,2007年产值达1,291.9亿人民币,年成长率28.4%。2007年中国设计业、制造业营收则分别达267亿人民币、418亿人民币,年成长率各为43.5%、35.3%;而测试业营收约607亿人民币,年成长率为18.6%。2007年测试业在产业链中的产值比重占47.0%,而设计业、制造业的产值比重则分为20.7%、32.3%。中国未来的芯片产量年增长率可达42%,远远超过10%的全球平均水平,2010年有望发展成全球的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地区。(二)人才需求和定位学院位于长三角地区,随着电子制造业北上、内移,淮安正成为厂家看好的阵地。专业建在地方经济的增长点上,在未来的几年内,淮安市政府还将IT产业作为淮安的第一支柱产业。目前已有富士康、达方电子、明基集团等大型企业进驻。根据项目规划,富士康产业园将总共吸纳12万各类人员就业。2007年我国信息产业人才需求量为777万人,今年我省信息产业人才自今年起每年的需求将达到20万人,在上苏州和苏州工业园区、南通需求量最大的人才专业为,微电子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精密机械设计与制造。在南京、常州对微电子技术人才需求量也相当大。二、现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的基础有: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发展,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数量呈现增长趋势,招生数急剧增长。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原有电子类相关专业众多,例如应用电子技术、电子声像、通信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相近专业,积累专业相关的实验实训基础,使开设这个专业有了一定的基础。我们现在拥有很强的基础课程教育体系,还有很强的专业基础教学体系。近年来,由于中国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正在成为世界的工厂,使得该专业人才需求急剧升温,有若干本科院校设立了该专业,但在我们这样的专科层次设立这个专业方向很少。我们的师资力量经过前几年的酝酿,进行了人才引进及培养,已经形成了一支结构较为合理师资队伍。《版图设计及应用》是院级精品课程,《电子封装与测试技术》是示范建设课程;拥有《芯片及测试技术》实训中心,光电技术实训中心,版图设计实验室,SOPC技术实验室等专业校内实验实训室,与无锡华润华晶微电子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微电子封装技术》教材出版,《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半导体制造工艺》、《版图设计及应用》校内讲义;《半导体工艺》等实验实训讲义6本。三、建设目标和特色以校企合作办学为突破口,全面推行开放办学,着力进行课程、教材、校内“生产性”实训环境及师资队伍建设,依托长三角发达的电子信息产业,把专业建设成为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训环境、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独具特色的专业,成为长三角地区电子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本专业培养掌握微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