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论修身一、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是()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B.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C.粪土之墙不可杇也(kuī)D.幼而不孙弟(xùn)2.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B.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C.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D.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3.下面各组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三十而立(立身于世)六十而耳顺(能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各种评价)B.莫能兴(起来)君子亦有穷乎(贫穷)C.患其不能也(担心,忧虑)内省不疚(反省)D.文胜质则史(文采)即之也温(接触)4.下面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吾道一以贯之C.以德报怨,何如吾道一以贯之D.质胜文则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匿怨而友其人B.左丘明耻之C.内省不疚D.幼而不孙弟6.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C.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课堂练习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宪问》)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矩:超过规矩B.君子固穷固:本来C.长而无述焉述:无所作为D.六十而耳顺耳顺:指能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各种评价8.与“君子固穷乎”中“穷”字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A.穷寇勿追B.理屈词穷C.穷奢极欲D.穷思极想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第一段话,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表现了孔子从少年时代求学开始直到逐渐走向“仁者”的长期过程。B.第二段话表现了孔子对真理的热爱和执着追求。C.第三段用比喻的说法,说明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考验人的意志。D.第五段通过动作描写,表明孔子对没有修养的人的极度蔑视,从而树立起一个疾恶如仇的君子形象。三、课外拓展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子路从而后B.遇丈人,以杖荷蓧C.四体不勤,五谷不分D.明日,子路行以告1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荷蓧丈人开始对子路很气愤,很傲慢,后来又热情地接待子路,这是因为他想展示宁静、团聚的田园生活给子路看,证明隐居比“知其不可而为之”好。B.子路离开荷蓧丈人后,孔子使子路返见之,是要子路去劝说荷蓧丈人,不要隐居,要出来治理天下。C.子路至“则行矣”,说明荷蓧丈人受了孔子的影响,也“知其不可而为之”去了。D.尽管知道这种政治主张不能实现,却也不肯洁身自好而放弃责任。孔子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进步的。12.翻译下面的句子。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四、语言运用13.“寂寞”因人而异,请仿照例句,写出下列两个人物的寂寞。要求:符合人物身份或思想性格;使用比喻或排比手法;不超过30字。例:卡夫卡是一只寒鸦,寂寞地在一座找不到入口或出口的“城堡”里飞翔。(1)孔子(2)曹雪芹1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全国首款以孔子以及《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