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祸兮福兮一、基础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若颣(lèi)饮马(yìn)惩罚(chéng)韦编三绝(wěi)B.易泮(pàn)挑剔(tī)痉挛(jìng)翘首以待(qiáo)C.不刿(guì)应届(yìng))晕车(yùn)如法炮制(páo)D.着眼(zhuó)狡黠(xiá)哨卡(qiǎ)椎心泣血(zhuī)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短相形,高下相盈盈:满B.中士闻道,若存若亡若:好像C.建德若偷,质真若渝质真:纯真的德D.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不祥:指灾祸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曲则全,枉则直人之道则不然B.不自是,故彰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C.不笑不足以为道损不足以奉有余D.不自见,故明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4.下列句子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句是()A.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B.不患人之不己知C.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D.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5.下列各组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高下相盈B.建德若偷C.受国之垢D.正言若反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曲则全”中“曲”指委曲,委曲指的是能拐弯,与现在讲的受委屈不完全相同,意义上更宽泛。B.“圣人执一为天下式”是说圣人洁身自爱,所以成为天下人的楷模,“一”,指自身。C.“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都是大道自然本性的表现。也就是说人得到了大道的自然本性,无意作为而顺物之自然,却能真正有所作为。D.“不争”是老子“道”体现生活准则的重要特征。只有与物不争,与事不争,逃离社会或遁入山林才能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二、课堂练习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四十一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七十七章,节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七十八章)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勤而行之B.以其无以易之是以圣人云C.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D.天之道,其犹张弓与故天下莫能与之争8.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诚全而归之——如果能够这样做,那么就全部在他身上体现出来。B.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因此圣人遵守“道”的原则行事,成为天下的典范。C.不笑不足以为道——道不被人嘲笑就不成其为道了。D.正言若反——正面的话听起来像反话一样。9.老子在上面选文的最后一自然段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三、课外拓展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老聃死,秦佚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佚吊之吊:吊丧B.必有不蕲言而言蕲:祈求,希望C.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遁:逃避,违反D.哀乐不能入也乐:音乐11.下列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A.是遁天倍情B.古者谓是帝之县解C.三餐而反D.安时而处顺12.比较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①然则吊焉若此②向吾入而吊焉③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④必有不蕲言而言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1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老聃和秦佚都把生死看得很轻,在秦佚的眼里老聃的弟子也应都是超脱物外的人,但如此伤心地长久哭泣,显然哀痛过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