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与湖泊[增分强化练]一、选择题奥里诺科河上游水流湍急,沿途接纳众多支流,流量很大。下游流经奥里诺科平原,地势低平,河面展宽。图1示意奥里诺科河流域及其甲、乙水文站的位置,图2示意甲、乙水文站全年水位差(正值表示甲水文站水位高于乙水文站水位)。据此完成1~2题。1.下列月份,乙水文站测得阿普雷河水流速度最慢的是()A.3月B.4月C.7月D.8月2.甲水文站测得奥里诺科河含沙量逐渐变小的时间段是()A.1~3月B.5~7月C.7~9月D.9~11月解析:考查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第1题,读“甲、乙水文站全年水位差图”可知,图中甲、乙水文站4月和11月水位差为0。乙水文站位于阿普雷河与奥里诺科河交汇处附近,甲、乙水文站的水位差直接影响阿普雷河河水的流向与流速,故乙水文站测得的阿普雷河的流速取决于两个水文站之间的水位差,水位差越小,则流速越慢。据以上分析可知4月和11月水位差最小,故乙水文站测得的阿普雷河的流速最慢时间就出现在这两个月份,结合选项可知B正确。故选B。第2题,河流的含沙量与河流流量、流速密切相关,河流流量越大、流速越快,搬运能力就越强,河流的含沙量就越大,反之越小。读图可知,9~11月两个水文站之间的河流水位差逐渐变小,流速则逐渐变慢。加之奥里诺科河流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一年分为干季和湿季,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湿季在4~9月,10月至次年3月为干季,故9~11月该时间段干流流量在变小,因此,河流的搬运能力在逐渐变弱,泥沙不断沉积于河道,故甲水文站含沙量在逐渐变小,故选D。答案:1.B2.D牛轭湖是弯曲河流发生自然裁弯后的遗留河道,原河道的进、出口发生泥沙淤积,经历若干年后变成封闭的浅水湖泊。辽河下游平原区水系密布,河流众多,水流较缓,河曲发育,河道变迁频繁,平原上遗留很多废河道和牛轭湖。下图示意不同年代辽河下游的河道演变过程。据此完成3~5题。3.图中甲、乙、丙、丁表示1984、1988、1992、2002年辽河下游河道,其对应正确的是()A.甲——1984年B.乙——1988年C.丙——1992年D.丁——2002年4.在辽河下游地区,牛轭湖()A.1963~2013年,演变呈增强趋势B.1963~1984年,已形成的面积扩大,新的快速发育C.1984~2002年,已形成的逐渐消亡,新的大量形成D.2002~2013年,演变近乎停滞5.牛轭湖形成后,新的河道()A.流程延长B.流速增大C.流量减小D.河床变浅解析:第3题,牛轭湖为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道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裁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根据牛轭湖的形成过程判断,其发展先后顺序对应是:1984年——丁,1988年——甲,1992年——丙,2002年——乙。第4题,辽河下游牛轭湖50年(1963~2013年)演变呈减缓趋势。其中,1963~1984年期间已形成的牛轭湖不断演变消亡,新的牛轭湖快速发育;1984~2002年期间已形成的牛轭湖逐渐消亡,少有新的牛轭湖形成;2002~2013年,牛轭湖的演变近乎停滞。第5题,牛轭湖的形成与曲流发展有关。牛轭湖形成后,河道裁弯取直,较原有河道,新河道流程变短,流速、流量增大;原河道的进、出口发生泥沙淤积,新的河道泥沙淤积减少,河床变深。答案:3.C4.D5.B青海湖形成初期,通过河流与黄河水系相通,后逐渐演变为咸水湖,湖中盛产湟鱼。下图是我国青海湖的湖盆地形、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6~8题。6.图中()A.甲岩层形成于断层发生后B.海心山由火山活动形成C.湖盆因断裂陷落而成D.乙处是一个背斜谷地7.据材料试推断青海湖由淡水湖演变成咸水湖的根本原因是()A.入湖盐类物质增多B.外泄河流被阻断C.湖水蒸发加剧D.入湖径流减少8.当地特产“湟鱼”生长极慢,有“一年长一两”之说,是因为该湖泊()A.气候高寒,水温低,冰期长B.流域封闭,周边无河流,少天敌C.水量大,盐度低,饵料丰富D.水位季节变化大,且含沙量较大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甲处岩层并不在同一水平面分布,也发生了断裂,所以应形成在断层前,A错。海心山是由花岗岩组成的,花岗岩为侵入岩,而火山岩为喷出岩,B错。图中青海湖地区为湖盆,是岩层发生断裂,下陷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