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运动[增分强化练]一、选择题读某大洋冬季浮冰(漂浮的冰块)南界分布图和甲岛上的冰尘(混合了冰和水的黑色尘埃)示意图,完成1~2题。1.图中冬季浮冰界线a段偏南的主要原因是()A.暖流①温度低B.寒流①势力强C.寒流②温度低D.暖流③温度高2.关于甲岛上冰尘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A.增强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加速全球变暖B.减弱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减缓全球变暖C.减弱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减缓全球变暖D.增强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加速全球变暖解析:第1题,冬季浮冰南界西段位置偏南,说明该地浮冰向纬度较低处分布,此处温度受某些因素影响低于同纬度地区。结合本题图示可知,导致该地气温较低的因素应是从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寒流,排除A、D,依据寒暖流分布可知,B正确。第2题,冰尘为混合了冰和水的黑色尘埃,黑色尘埃增强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从而加速全球变暖。故A正确。答案:1.B2.A下图为世界某海区表层水温等温线图,图中等温线的弯曲是受洋流影响而形成。据此完成3~5题。3.若图中X=22℃,等温距为0.5,则Y的值为()A.20℃B.22℃C.24℃D.26℃4.上图所示季节,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为一年中最湿润的是()A.①B.②C.③D.④5.珊瑚对水温、水质和水深的要求极高,图中所示海区曾是珊瑚的重要分布区,但现在大多死亡,其原因最可能是()A.全球气候变暖所致B.石油运输污染海域C.寒流导致海水变冷D.板块张裂海水变深解析:第3题,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出方向相同。读图可知,图中等温线向西凸出,说明此时该海域洋流自东向西流动,为逆时针方向流动;根据海陆轮廓判断,图示海区为北印度洋海区,此时为冬季季风洋流。该洋流性质为暖流,X处温度为22℃,计算可得Y为24℃,故选C项。第4题,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此时为北半球冬季,该海域盛行东北季风,①②③地盛行风均由陆地吹向海洋,较为干燥,不易产生降水,而④位于迎风地带,降水较多。故选D项。第5题,读图,根据海陆轮廓及经纬度判断,该地位于北印度洋海域,为世界重要的石油运输海上通道,石油的泄漏导致水质下降是影响珊瑚死亡的主要原因,故选B项。答案:3.C4.D5.B锋面涡指的是因水流相互作用加上风的作用力使得海域具有丰富的冷暖水的生成、消散现象,从而形成与常见天气系统类似的一种特殊的海水流动形态。下图为某月世界部分海域的海水流动(如图中箭头所示)示意图。读图,回答6~8题。6.该月,锋面涡形成于图中的()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7.叶绿素a存在于所有光合植物中,丙处叶绿素a的含量较高,主要是因为()A.距陆地近B.上升流C.光照强D.水流急8.典型锋面涡形成产生的影响最有可能是()A.有利于海洋航运B.有利于污染物扩散C.吸引鱼群的集聚D.形成连续性降水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甲、乙海域为暖流,洋流性质稳定,不易形成锋面涡,A、B两项错误。丁海域有暖流经过,没有其他水流进入,也不易形成锋面涡,D项错。丙海域是日本暖流与长江淡水相互穿插区域,所以是锋面涡的多发海域,C项正确。第7题,丙处叶绿素a的含量较高,说明丙处植物较多。丙处位于海洋中,浮游植物较多的原因最可能是上升流使得下层海水营养盐类上泛。第8题,根据上题,丙处的锋面涡处有上升流且有冷暖水交汇,因此带来大量营养盐类,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吸引鱼群的集聚。答案:6.C7.B8.C在大西洋表层洋流中,有一支被称为“暖输送带”。它将海洋在热带获得的热量经北美墨西哥地区向格陵兰岛、西欧和北欧地区输送,并一路向大气释放热量,不断蒸发的海水变得更咸,北上过程它逐渐冷却,抵达挪威和格陵兰海时,表层海水密度变高,变重的表层海水开始下沉,转向南流动,成为“冷输送带”。下图为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9.图中表层洋流为()A.暖流,北上过程中其盐度上升B.暖流,北上过程中其温度上升C.寒流,北上过程中其盐度下降D.寒流,北上过程中其温度下降10.全球变暖,两极冰川融化会使北大西洋海域()A.表层海水盐度增加B.表层海水下沉减慢C.表层海水密度增大D.深层海水流速加快11.据材料推测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流速减慢会引起()A.高低纬度之间的水热交换加快B.深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