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环境[增分强化练]一、选择题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一般低纬度地区的物种丰富度多于高纬度地区。山地中坡地的面积大小也会影响生物的数量,从而对物种的丰富度产生影响。下图为秦岭主峰太白山不同海拔段的坡地面积和物种丰富度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1~3题。1.太白山区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A.700~900米B.1300米左右C.2000米D.2200米2.太白山平均坡度最小的海拔范围是()A.700~900米B.1000~1300米C.1800~2200米D.3500~3700米3.太白山3500~3700米海拔段物种丰富度较低的原因可能是()A.气温低,冰川广布B.山地坡度小,阴坡面积大C.降水少,光热不足D.坡地面积小,水热条件差解析:第1题,根据太白山不同海拔段的物种丰富度变化曲线可知,在1300米左右物种丰富度最高。故选B。第2题,根据太白山不同海拔段的坡地面积变化曲线,当相邻海拔坡地面积变化越小,说明该海拔段的坡度越小。读图可知,在1800~2200米范围坡地面积基本不变,所以太白山平均坡度最小的海拔范围是1800~2200米。故选C。第3题,太白山3500~3700米海拔段为太白山的山顶区域,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降水少,光照时间较长,但并非冰川广布,3500~3700米海拔段坡地面积小,对物种的丰富度也产生影响,所以太白山3500~3700米海拔段物种丰富度较低的原因是坡地面积小,水热条件差。故选D。答案:1.B2.C3.D天山各高程不同季节积雪情况不同。用积雪面积除以总面积可得到各高程四个季节的积雪覆盖率,将各季节与前一个季节的积雪覆盖率相减可得到积雪覆盖变化率,以此表示各季节的积雪变化情况。下图中四条曲线示意天山不同季节积雪覆盖变化率与高程的关系。据此完成4~6题。4.推测天山融雪型洪水灾害易发生在()A.甲、乙曲线代表的季节B.甲、丁曲线代表的季节C.丙、丁曲线代表的季节D.乙、丙曲线代表的季节5.在海拔5300~5600米范围内,形成乙曲线变化特点的主导因素是()A.气温B.降水C.坡度D.坡向6.积雪覆盖面积不断增大的区域出现在()A.春季2000米以下地区B.夏季3000~5000米之间地区C.冬季5000米以上地区D.秋季3000~5000米之间地区解析:第4题,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低海拔地区积雪覆盖率比冬季低,因此低海拔地区积雪覆盖变化率为负值,故甲曲线为春季。夏季低海拔地区春季时积雪已经融化完毕,积雪覆盖变化率为零,较高海拔地区因气温高,积雪融化远多于春季,积雪覆盖率低于春季,因此积雪覆盖变化率为负值;53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气温低,积雪难以融化,但夏季降水(降雪)多于春季,因此积雪覆盖率高于春季,积雪覆盖变化率为正值,故乙曲线为夏季。按此思路,可推测出丙为秋季,丁为冬季。春夏季节气温高,积雪融化,易发洪灾。故选A。第5题,根据上题判断乙曲线为夏季。由积雪覆盖变化率数值可知,在海拔5300米以上地区,积雪冬季消融、夏季积累。5300米~5600米之间的高海拔地区气温低,春夏季积雪都难以融化,满足积雪的温度条件,使得积雪覆盖的决定性条件变为降水(影响积雪收入)。夏季降水多于春季,因此积雪覆盖率高于春季,积雪覆盖变化率为正值。故选B。第6题,由前面的综合分析可知,积雪面积不断增大的区域应该是积雪覆盖变化率为正值的区域。从图中可以直接选出答案D。答案:4.A5.B6.D长白山高山苔原位于长白山火山锥体上部(海拔约为2000~2500m),主要以灌木苔原为主,很少有草本植物。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原先位于长白山苔原带西坡较低海拔的草本植物不断上侵,原有的灌木开始萎缩退化。下图为草本入侵程度与环境因子变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7.全球变暖背景下,高山苔原带最先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的区域是()A.较低海拔的缓坡地带B.较低海拔的陡坡地带C.较高海拔的缓坡地带D.较高海拔的陡坡地带8.草本植被入侵后导致当地()A.生物量增加B.生物耗水量增加C.土壤肥力降低D.土壤水分降低解析:第7题,根据材料信息,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高山苔原带最先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的区域是草本植物入侵面积较大的区域,是较低海拔的陡坡地带。选B。第8题,结合材料信息,无入侵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随着入侵增多,土壤有机质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