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重读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与这一叙述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国民革命2.1861年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其《能静居日记》中说:“其中所言,颇有见识……皆是效法西人所为……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下列内容中与此书有关的是()A.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B.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不分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C.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第一个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方案D.仿照西方国家法律,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民主政体3.胡适看到右面这部书后,愤然指责书上“专门表扬太平天国”为不当。如果你赞同胡适的观点,可选用的论据不应该包括()A.洪秀全造反获得局部成功,是以中国社会的大动乱、大破坏、大倒退为代价的B.其教义、教规、戒律从精神到物质严厉地控制着参加造反者C.宣扬了民族思想和革命精神,对日后的反清革命有一定的影响D.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4.“太平天国运动获得局部成功,是以中国社会的大动乱、大破坏、大倒退为代价的。”以下观点与此说法立场一致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阻碍了近代化发展B.太平天国运动加速半殖民地化进程C.近代化总是以某些领域的倒退为代价D.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民主革命的序幕5.1912年4月孙中山访察武汉后说:“以南皮(注:南皮即张之洞)造成楚材,颠覆满祚,可谓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这表明当时孙中山已经认识到()A.湖北新军是辛亥革命的第一推手B.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全民革命C.长期社会变革推动了武昌首义D.部分洋务派官员转向了反清革命6.据统计,1902-1911年,各地反抗清政府勒索压迫的所谓“民变”多达1300多次,发生地区遍布直隶、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全国各省份。材料充分说明当时中国()A.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B.清王朝灭亡的内在原因C.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7.“革命”一词的古义是变革天命,即顺应天命改朝换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赋予“革命”以现代意义,其含义是()A.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恢复汉人的统治B.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实现民主平等,消除贫富不均C.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近代美国式的社会D.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近代法国式的社会8.为了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A.实行责任内阁制B.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C.实行总统制D.实行君主立宪制9.史学家陈旭麓指出: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A.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B.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C.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10.以下卡片资料摘自中国近代某文件,该文件的颁布()A.为结束专制独裁统治扫清了障碍B.正式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C.预示了中国帝制时代的终结D.为共和政体提供了法律保障11.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确立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的研究课题,拟分五部分搜集资料:第一部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二部分,救亡图存,君主立宪;第三部分……第四部分,欲变社会,先变思想;第五部分,柳暗花明,以俄为师。其中,第三部分的标题应该是()A.五四精神,旗帜高扬B.民主共和,三民立宪C.国共合作,国民革命D.武装割据,开创新路12.贴对联是中华民族千百年的习俗,不同时期的对联无不打上了那个时期的印记。以下对联能反映民国初期历史情景的是()A.“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B.“帝制休共和昙花一现,军阀乱民主风起云涌”C.“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D.“并肩同步长征路,齐心共谱幸福歌”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辛亥革命的性质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历史评价方面的“盖棺论定”,而且还将决定辛亥革命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走向。然而,辛亥革命的面目仍然笼罩着重重迷雾。我们将怎样聊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