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经济形成的时间1、几种观点:(1)马费成等: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2)金建等:20世纪中后期至70年代。主要标志是经济活动中一半以上与信息活动有关。(3)吴康生等(《当代社会的基础——信息技术》):1978年的能源消耗拐点现象。基本观点:20世纪50年代中期2.信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关系(1)、信息经济改造着传统经济(2)、信息经济依赖于传统经济1)信息经济改造着传统经济(一)劳动者(二)企业引起企业竞争手段变化;对企业家提出更高要求;企业必须向知识型方向转变;企业生产方式的变革;采取新的管理手段;(三)产业结构推动第一、二、三产业不断升级2)信息经济依赖于传统经济信息经济是传统经济发展的产物;信息经济发展依托的是传统产业发展和它创造的潜在市场;信息经济的成长发展与运行需要传统经济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3.信息经济形成的主要标志1、信息资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经济源2、信息技术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技术3、信息部门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于物质部门所占的比重--信息经济发达的标志之一4、信息产业和物质生产部门的信息劳动者占总从业人数的比例大于物质劳动者在总从业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信息经济形成的一个主要标志5、产品中的信息成分大于质能成分4、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国内信息经济学发展的主要历程1)中国信息经济学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89年)2)中国信息经济学发展的深化阶段(1989年至今)国外信息经济学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1)、信息经济学形成阶段(1959——1969年)2)、信息经济学初步发展阶段(1970——1978年)3)、信息经济学蓬勃发展阶段(1979年至今5.各国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一)美国1、马尔萨克1959年发表《信息经济学评论》,讨论了信息的获得使概率的后验条件分布与先验分布有差别的问题。提出了研究经济学特有的信息范畴课题,使用了“信息经济学”一词,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的诞生。以后研究了最优信息系统的评价和选择问题2、斯蒂格勒()1961发表“信息经济学”,研究了信息的成本与价值,以及信息对价格、工资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影响。之后提出了信息搜寻理论,在1977年指明,应当用不完全信息假设来替代完全信息假设,以修正传统的市场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198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3、马克卢普(F.Machlup)1962年出版《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书中首次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分析了知识生产的经济特征与经济规律,阐明了知识产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该书在美国流行了十年,先后被译成俄、日、法、德、意大利和西班牙版,被认为是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1980——1983扩展上述专着,出版《知识:它的生产、分配和经济意义》,其中第一卷为《知识与知识生产》。未完而卒。4、马歇尔.约维兹以广义信息系统为依托,对决策过程的信息流进行了定量研究,提出了具有经济意义的信息量、信息效率、信息价值的测度模型,并在计算机上对几个实际的决策过程进行了模拟,并对提出的测度模型进行了验证,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并以《决策过程信息流分析》为总题目,发表了5篇颇有价值的论文。贡献:描述和揭示了信息对人类决策和选择活动的作用过程和作用机制,并定量描述了信息量、信息价值、决策效益、决策效果等信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三人联袂获得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8、肯尼斯.阿罗把信息同经济行为、经济分析、风险转移结合起来,对信息的特性、成本以及信息在经济中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研究。1984年出版了〈信息经济学论文集〉,认为信息经济学是不确定性存在情况下的经济学。197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9、丹尼尔.贝尔1973年出版《后工业社会论》,将信息经济作为“下一代经济”看待,认为西方国家已从工业社会进入到信息社会,信息经济学应取代传统经济学。10、波拉特早年就读于斯坦福大学,师从马克卢普,马克卢普的研究方法和《后工业社会论》对其影响很大。1977年出版《信息经济》,第一卷为《信息经济:定义与测算》,其中对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的概念、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了论述,影响着世界各国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的研究。研究重点将在以下方面——马费成1、丰富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