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4页教育成本为何越涨越高教育成本越涨越高(1):教育成本攀升的社会图景张乔亚是一个有20多年教龄的老师,他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大饥荒岁月里,和许多同龄人一样,伴随着新中国那段风云变幻的政治岁月,他下过乡,当过农民,幸运的是,70年代末恢复高考以后,他考上了一所师范院校。“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上学一般不会给家庭带来什么负担,相反,在当时,考大学也许是改变一个人一生命运的惟一机会了。”在张的回忆中,那时的小学到高中基本上是义务教育,每学期的学费是2-4元不等。虽然当时人们收入很低,城市职工一个月的工资才十几二十来块,农村一个工分只有几角钱,但对于大多数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孩子读书的负担并不大。一旦上了大学,基本上就不用家里花钱了,因为国家全包了,对于家庭差的学生来说,每月还可以享受到17-23元不等的助学金。一般来说,一个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只要能够考上大学,不会给家庭增加任何负担。并且一旦毕业,就意味着成为吃“皇粮”的国家干部。但是,当时能跳过高考这道“龙门”的幸运儿实在是少之又少,张的一位同学连考了7年大学都没能考上,只好进入一家纺织厂当了工人。“当年是想上大学却考不上,现在却是上了大学却供不起了。”张苦笑着对记者说,今年,他的女儿考上了南方一所有名的艺术院校,学费每年要1万元,加上生活费,4年下来估计将近10万元,为此,张老师决定放弃买房的计划,一心一意供女儿读大学。教育成本:从免费午餐到昂贵大餐不过十几年的时间,教育收费已从最初的“小心翼翼”演进为如今的大步前行。追溯最初的源头,对高校从免费到收费的改革始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提出高等教育“可以在计划外招收少量自费生,学生应交纳一定数量的培养费”。从此,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收费双轨制,只对部分自费生、委培生和定向收取学费。直到1989年,国家才对高等教育进行收费,当时的收费也只是象征性的收200元,但总算迈出了高等教育收费的关键性一步。1993年,我国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东南大学开始收费并轨试点。1996年在部分高校试行并轨招生,学费一下子涨过2000元,这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1997年全面并轨后,学费一直徘徊在3000元左右,人们也渐渐适应了这种制度变化。2000年,各地高校收费标准猛涨,普遍提高15%左右,有的地区提高20%,学费超过4000元。北京市的大学学费一般专业每年每生介于4200至5000元之间,理工科专业介于4600-5500元之间,外语、医科类专业学费介于5000-6000元之间,艺术类院校突破一万元,只有师范、体育、民族等专业较低。事实上,不单单是高等教育的收费水平在突飞猛进,在小学、中学这样的基础教育领域里,收费也随着市场化的推进水涨船高。在许多城市里,从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的择校第2页共14页第1页共1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4页费、赞助费,都显现出这个社会的多元化取向。警惕中小学教育腐败“黑手”伸向巨额择校费谈到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择校费,大多数百姓第一个感觉是教育不公,一到新学期开始报上名的家长万分“感恩”,有钱交不上的家长为之垂泪。然而数百上千万元的择校费究竟流向何处,家长们并不清楚。[全文阅读]“到天津读三年高中都要花10万元,这种教育的贵族化倾向可取吗?”这是一位学生家长向记者发出的质疑。事实是,一些教育资源相对发达的城市近年来实行的异地招收高中生的做法在社会上引起了各种各样的反响,支持者谓之是“合理的平衡地区间教育资源差别”,而反对者则抨击为“教育不公平的畸形现象”。南开大学教育学博士刘清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教育上的高收费现象归根结底是“我们这个社会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阶段现象”,教育指向的是公平,但就目前来看,绝对的公平很难实现,现在这种差异化的教育现状实质是社会贫富分化之后的一种市场选择。教育高消费的社会之痛对于如此高的教育收费,曾有一个22155人参加的网上调查,认为价格合理的占13%,勉强接受的占24%,难以接受的占63%。11月18日,石家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