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直接外资的趋势和前景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直接外资)流量在2009年下半年开始见底,此后于2010年上半年出现小幅回升,这使人们对直接外资短期前景持某种审慎乐观的看法(图1)。长期来看,直接外资流量的回升势头将会增强(图2)。预计全球流入量在2010年将会回升至1.2万亿美元以上,2011年进一步升至1.3-1.5万亿美元,2012年则向1.6-2万亿美元挺进。但是,直接外资前景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其中包括全球经济复苏的脆弱性。当前,直接外资的回升是在全球直接外资流量2009年大幅下滑之后发生的。继2008年下跌16个百分点之后,全球直接外资流入量再次下降37个百分点,降至11,140亿美元,而流出量则下降了约43个百分点,降至11,010亿美元。早在全球危机发生之前,全球直接外资的格局出现了一些重大变化,这些变化的势头在中短期很可能加强。首先,发展中和转型期经济体作为全球直接外资目的地和来源地的相对重要性预计将不断上升。2009年,这些经济体吸收了全球直接外资流入量的近一半,目前,它们正引领着直接外资的回升。其次,与服务业和初级部门相比,制造业直接外资近期进一步减少,这一趋势不太可能发生逆转。第三,尽管这场危机严重影响到直接外资,但它并未使生产的日益国际化进程停顿。直接外资:走向复苏直接外资流量的各个组成部分――股本投资、公司内借贷和再投资收益――在2009年全面收缩。跨界并购交易压缩,外国子公司的利润减少,都对股本投资和再投资收益产生严重影响。但是,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公司利润的改善支持了再投资收益的小幅回升。2010年第一季度,直接外资重新表现出活力。跨界并购2009年仍处在2,500亿美元的低位上,但2010年前5个月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6%。跨界并购的衰退是2009年直接外资下滑的主要原因。国外收购压缩了34%(价值收缩了65%),而绿地直接外资项目数降幅仅为15%。与绿地项目相比,并购通常对资金条件更为敏感。这是由于股票市场的波动干扰了并购所依赖的价格信号,也是由于并购的投资周期通常短于绿地投资周期。全球危机压缩了可用于直接外资的资金,减少了收购数量。尽管股票价格缩水降低了交易值,但它加上全球重组,也为仍有能力获得资金的跨国公司创造了机会。尽管两种进入模式的直接外资流量在2010年都显示出回升迹象,但是并购回弹更快。初级部门、制造部门和服务部门这三个部门的直接外资都出现了下滑。因此而遭受不利影响的并非只有汽车和化工等周期性行业。即使在最初对危机有抗御能力的行业――包括制药业和食品加工业,直接外资在2009年也遭遇打击。只有少数行业2009年吸引的直接外资超过了2008年,即电力、天然气和供水,以及电子设备、建筑和电信业。总体而言,制造部门的直接外资受挫最大:该部门的跨界并购比2008年下降了77%。初级部门和服务部门的跨界并购交易的收缩幅度稍低一些,分别为47%和57%,这使它们在全球跨界并购中的相对比重继续扩大,而制造部门所占比重则大幅收缩。但是,这些部门也有一些行业受到严重影响,具体而言,金融服务业的跨界并购交易值暴跌87%。2009年,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直接外资数额下降了65%,而来自主权财富基金的直接外资则增加了15%。这两种基金共占全球直接外资流量的十分之一以上,这一比例高于2000年的不到7%,但却低于2007高峰年的22%。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直接外资受到融资减少及杠杆收购市场崩溃的影响。2009年,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跨界并购值降至1,060亿美元,不及2007年的高峰值的四分之一。然而,规模较小的交易则表现出回弹能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参与的收购数目实际上有增加。私募股权投资活动在2010年显示出复苏迹象,但是欧洲联盟(欧盟)提议的管制可能会限制将来的交易。2009年,主权财富基金的筹资也由于初级商品价格的下降和贸易顺差的减少而遭受挫折。但是其直接外资活动并未下降,反映出拥有这些基金的新兴经济体较高的增长率。新投资调整了投资方向,其资金逐步投向初级部门、较不易受金融动荡影响的行业以及发展中区域。公司进一步国际化尽管全球危机影响了直接外资流量,但它并未使生产的日益国际化进程停顿。2008和2009年,跨国公司外国子公司销售额和增加值的下降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