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六下《统计与概率》说课稿一、统计与概率研究对象与价值:今天,我解说的题目是“策略.过程.眼光”,解说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中的统计部分。由于统计与概率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它作为一个单独的领域进入了小学数学课程。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的学习领域中,学生所积淀下来的基本上都是一种确定性的思维。而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从这段话中我们看出,统计与概率主要处理的是数据,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从而寻求客观事物中由这些数据所反映出来的一般规律。这样的学习,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种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统计观念和随机思想。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二、统计与概率解说流程:下面,我从“课程目标、知识结构、编写意图、教学策略”四个方面做一解说。(一)、把握课标,提升认识课标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第一学段: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第二学段: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的方法,并能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概括起来也就是第一学段:有所体验,初步感受。第二学段:经历过程,体会含义。由此可见,目标要求由低到高,逐步渗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从而使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二)、梳理知识,理清结构统计与概率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主要以统计为主,概率为辅。统计几乎是贯穿于1-6年级的各册教材之中;而概率只在三上和五上教材中简单学习到。统计包括了统计表,统计图,统计量,分类。分类是统计的基础,分类的结果用统计图表来表示数据,而统计量是对统计数据作以定性和定量的描述。统计表包括了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统计量包括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种量描述的都是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化都会引起平均数大小的变化。它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则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它处于中间位置,某些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所以当一组数据的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用中位数来描述该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比较合适。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它的大小只与各组数据中出现的频数有关,不受个别数据的影响。掌握了这三种量,学生就能借助这种数据对事物作出合理的判断。由于时间有限,今天我重点说说统计图。统计图包括了:象形统计图,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以一当二,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横式条形统计图、折叠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一年级上期,统计内容是分类,让学生初步了解画正字分类的方法。这是一年级下期图中的例1是一种静态的分类方法,只要分类计数一一对应就可以得到数据,然后从下往上涂色形成直条,得到了一种象形统计图。它是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例2则给出了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表明了统计事物的名称、数量范围、单位名称等,使学生明确不用数方格,直接看每个直条对准的数就可以确定每种颜色的数量。至此,条形统计图的基本结构已经形成。随着统计数据的不断增大,到二年级学习了以一格代表两个单位或代表五个单位的以一当二条形统计图,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出现了半格数据、几分之几数据的表示、分析。初步掌握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第一次出现了对数据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到了三年级下期,学习了横向和折叠式条形统计图,横向是为了版面安排的需要,横轴和竖轴相互对调,直条的方向也发生了变化。折叠式是因为统计数据比较大,而且数据之间的差异又比较小,所以采用起始格表示较大单位,用折线表示,其余格表示较小单位,这样便于直观的反映这些数据之间的差异性。在这出现一格代表10个单位或更多单位的统计图,可以让学生通过迁移类推出以一当多的条形统计图。到四年级由于统计的项目增多,出现复式条形统计图。是把两个统计图合并形成的。这样对男女生的人数便于比较。然后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