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一、选择题1.北京有“明十三陵”却没有明朝皇帝朱元璋的陵墓。要想参观朱元璋的陵墓应到()A安徽凤阳B.江苏南京C.河南开封D.浙江杭州2.明朝有不少只会背诵四书五经的书呆子却能考中科举做上高官,这是因为明朝政府实行()A.举荐制B.官位沿袭制C.八股取士D.祖制3.下列内容不属于明朝“八股取士”规定的是()A.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B.考生的答卷,不得自己随意发挥C.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D.考生可以针对时弊,谈古论今4.郑和下西洋时所携物品中深受当地欢迎的是()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D.①③5.郑和率领船队进入光怪陆离的异域,见到了神秘奇诡的异域风光,火山、飓风、海啸⋯⋯他到达的最远地区是()①非洲好望角②红海沿岸③非洲东海岸④孟加拉湾2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6.戚继光和郑成功的共同之处是()A.抗击了当时世界上头号殖民帝国B.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C.巩固了明朝的统治秩序D.使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7.历朝历代大多整修万里长城,其中达到完善地步的是()A.秦长城B.汉长城C.唐长城D.明长城8.世界上现存最完整、最宏伟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指()A.沈阳故宫B.紫禁城C.山西晋城D.避暑山庄9.1624年,一群殖民者手捧白银对当地居民乞求说:“船漏了,请租给我们一张牛皮大的土地歇歇脚,船一修好,我们就走。”后来,这群殖民者不但没有走,反而占领了这里。“这里”是指()A.澳门B.尼布楚C.台湾D.雅克萨10.清乾隆年间,加强对西北地区管辖的措施是()A.设置台湾府B.册封班禅C.设置行中书省D.设置伊犁将军11.下列关于清朝疆域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B.东临太平洋C.北接西伯利亚,以黑龙江为界D.南至南海诸岛12.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3图1(汉)坐面论道图二(宋)站议时政图三(清)跪受笔录A.封建制度的完善B.生活习惯的变化C.社会文明的进步D.君主权力的强化13.明清时期,宰相制度的废除、军机处的设立、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这些举措从本质上反映了()A.皇权统治的加强B.文化专制的加强C.思想控制的强化D.资本主义因素萌发14.“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在此思想影响下,统治者实行()A.闭关锁国B.重农抑商C.君主专制D.对外贸易15.概括各历史阶段的总体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繁盛与危机并存”是对下列哪一历史时期总体特征的最好概括()A.魏晋南北朝时期B.隋唐时期C.辽宋夏金元时期D.明清时期二、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416.材料一明朝在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在地方废行中书省,权分三司。材料二清朝时,设立军机处处理军政大事,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1)两则材料描述了不同朝代的国家管理制度,它们是哪两位皇帝在位时所设立的。(2)从这两则材料来看,他们实施这些国家管理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3)请分别说出这两个朝代为加强思想控制所采取的文化专制措施。17.某校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正在进行“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他们的活动,共同探究。步骤一:中华民族一家亲拉萨市大昭寺前的广场上矗立着建立于公元823年的“唐蕃会盟碑”,这是汉藏两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拉萨市西藏人民会堂前的广场上的“民族团结宝鼎”(青铜器)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2001年中央政府为庆祝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向西藏自治区赠送的,表现的是民族团结、发展进步的主题。从“唐蕃会盟碑”到“民族团结宝鼎”,历史就此跨越了一千多年。人们在历史中见证了汉藏人民团结友好的事实,同时也见证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一不容置疑与更改的事实。(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说唐与吐蕃交往的重要史实。5(2)举出清朝加强对西藏管辖的重大措施。(3)透过汉藏关系史,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4)根据材料,指出“唐蕃会盟碑”与“民族团结宝鼎”所包含的相同意义。步骤二:对外交往促发展材料一“郑和崇拜”并非形成于中国本土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