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110205)专业培养计划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管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熟悉我国相关政策法规及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操作,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二、培养规格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受到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训练,具有理论分析和实践操作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遵纪守法,“勤奋、求实、创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努力奋斗。2、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熟悉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方针、政策及法规。3、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及领导的基本能力。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6、具有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通过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二级等级水平考试。7、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8、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身体健康。三、专业培养方向企业方向、行政方向四、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劳动经济学,财务管理,统计学五、学习年限与学位学制:学制四年。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允许3年毕业,但必须在第二学期提出申请,特殊情况经学院同意最多延长至6年毕业;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六、教学时间安排表内容学期12345678合计课堂教学14181818181818122复习考试11111117入学教育、军训22毕业实习66毕业论文88公益劳动分散进行毕业教育机动11111117寒暑假474747437合计2227242724272414189七、课程体系结构课程设置计划︵共2230学时︶公共基础课程(共678学时)必修大学英语、大学体育、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语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特色理论、品德与法律教育、经济与政治势讲座、军事教育、网络与多媒体实践性教学环节集中安排共26周,分散安排共416学时学科基础课(共1174/1246学时)必修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微观)、西方经济学(宏观)政治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学、统计与市场预测、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学、计量经济学、组织行为学选修商务谈判、电子商务、人力资源会计、战略管理、证券投资学自修经济学说史、产业经济学、财经应用写作、公共关系学专业课程(共198学时)企业方向工作分析、制度经济学、劳动法与劳动争议处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行政方向行政管理与行政法、国家公务员管理、劳动社会学、人事测评概论与方法、中外人事制度、自修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公司概论、中国管理思想史人文科技素质课(180学时)选修至少选修学院通选的人文素质课10学分(6门),同时至少选修4学分的科技类课程自修普通逻辑学、现代科学技术基础课外活动计划名称要求学分暑期社会实践完成活动全程,提交社会调查报告,成绩合格1完成各项任务,综合表现好,被评为先进个人1.5科研训练活动每学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活动,担任教师科研助手1独立完成科研,每项发明专利6完成校、系组织的科技活动(每项),成绩合格1考试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2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3获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2获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3论文在全国报刊每发表一篇论文3-6在省级报刊每发表一篇论文2-4在校级报纸、电视台每发三篇稿件1竞赛校级获一等奖(体运会获一、二名)3获二等奖(体运会获三、四名)2获三等奖(体运会获五、六名)1全省获一等奖(体运会获一、二名)5获二等奖(体运会获三、四名)4获三等奖(体运会获五、六名)3全国获一等奖(体运会获一、二名)7获二等奖(体运会获三、四名)6获三等奖(体运会获五、六名)5八、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一课程类别课程性质序号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时数学分考核方式各学期周学时分配总学时讲授实践一二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