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3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37页研究机构发展衍生公司对产业创新之影响--以台湾半导体产业为研究对象刘常勇1摘要自技术转移的角度来看,衍生公司是属于一种全阶段的技术转移,在产业发展政策上具有独特的背景因素,以及其成功所需具备之关键组成因素。因此,本文探讨研究机构发展衍生公司所需具备之互动模式、环境因素、关键成功因素、以及对产业创新的贡献。并以联电、台积电、世界先进等我国半导体衍生公司为个案研究对象,提出一些可供后进地区国家发展科技产业的参考经验。1.前言「技术知识流通机制」中有关「技术移转」手段的运用﹐是后进国家赶上先进国家科技水准的重要凭借﹐也是技术能力不足厂商取得先进技术的主要方法﹐更是产业创新发展关键动力。我国台湾地区过去在技术落后、资源有限的产业环境下﹐为了能够尽速提升产业科技水准﹐在政府研究资源的支持下﹐遂有工业技术研究院等财团法人研究机构的设立﹐从事先进产业技术的研究发展﹐并藉技术移转厂商﹐以强化岛内产业的技术能力。因此如何选择适当的技术移转模式与有效的管理技术移转活动﹐以达成技术移转民间企业的使命﹐并促成产业创新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已经成为政府科技政策制订与管理上的重要议题。在台湾地区科技项目技术移转的模式包括﹐共订规格、技术授权、先期移转、转委托、合作研究、以及衍生公司等六种方法﹐其中以成立衍生公司最具有特色。由于政府推动产业科技研究﹐其最终目的在于技术移转民间厂商﹐以提升产业的技术能力。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经常面临厂商承接能力与承接意愿不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创新程度较高、风险较大的前瞻性产业技术﹐更是经常面临产业界无人愿意独立承接的情况﹐研发成果也可能因以后人员流失而无法维持。因此政府为促成新兴高科技产业之发展,并克服产业萌芽期需要大量人才与资本之瓶颈,才将属于公共财的研究资源﹐转移成立独立的衍生公司来引领产业创新动力﹐并进一步提升1劉常勇,國立中山大學企管系教授。第七屆產業管理研討會第2页共37页第1页共3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37页产业技术水准与国际竞争力。研究机构发展衍生性公司﹐曾对台湾地区半导体产业创新发展带来极大的贡献﹐并被科技界认为是最成功的政府科技项目成果转移案例。因此本研究将以台湾半导体产业为研究对象﹐探讨研究机构发展衍生性公司所需要具备的背景条件﹐经营成功的经验模式﹐以及对产业创新所带来的贡献。回顾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工研院电子所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是台湾许多半导体厂商发展的源头。1974年9月,工研院内设电子工业研究中心(工研院电子所的前身),接受经济部的委托,执行「集成电路示范工厂设置计划」,以引进半导体制造技术并转移民间为目标。1979年6月「集成电路示范工厂设置计划」顺利完成,使得台湾IC制造业初步具备完整的生产技术能力。工研院电子所在完成电子工业第一期IC示范设置计划(1975-1979)以后,接续进行电子工业第二期发展计划(1979-1983),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计划(1983-1988)﹐以及次微米计划(1990--1994)﹐从而逐渐奠定台湾半导体技术发展之根基﹐并显现科专技术发展与与产业衍生成长的密切关系﹐如图1-1。在1979年与1987年衍生成立的联华电子与台湾集成电路两家公司﹐目前已成为台湾地区规模最大、营运绩效最佳的两家产业龙头公司。其中台积电是电子所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验工厂」移转衍生成立的全球第一家IC专业代工公司﹐并进而带动全球IC代工产业的发展﹐成为全球获利最丰厚的一家IC代工公司。1994年,电子所衍生世界先进半导体公司,培养我国次微米技术设计与制造能力,自此我国的半导体技术已达到0.5微米,与先进国家之技术0.35微米,只差距一个技术层级。近年年来,台湾半导体产业在高获利与高成长的诱因带动下,吸引大量的人才与资金投入;台积电、联电等半导体公司相继宣布数千亿元之投资计划,集中市场上有关高科技公司之股价亦居高不下,一时之间半导体产业成为众人注目之焦点,这与十年前,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