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号】1-1594【原文出处】新疆社会科学【原刊地名】乌鲁木齐【原刊期号】200502【原刊页号】51~56,71【分类号】D5【分类名】民族问题研究【复印期号】200507【标题】经济文化类型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作者】玉苏甫江【作者简介】玉苏甫江(维吾尔族)西北民族大学【内容提要】“阿克塞现象”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功典范,有许多值得我们思索的地方。本文通过制度经济学这一视角对“阿克塞”现象进行分析,指出“阿克塞”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发展遵循了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路径依赖,而路径依赖是基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类型对民族发展的重要影响给出的合理解释。【摘要题】民族经济【关键词】阿克塞现象/游牧经济/路径依赖/经济文化类型【正文】中图分类号:F127.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30(2005)02-0051-06对于民族地区经济的欠发达现实,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习惯于将其归咎于“生态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薄弱”、“人口素质低”等诸如此类的原因,因而在民族地区的发展上,重点放在政策的倾斜和经济物质的扶持上。但实际上各民族经济在历史上是一种真实客观的存在,而且在各民族的发展史上,已形成了民族经济的现实特殊性。所以总体而言,在民族地区诱致性的制度变迁过程中,民族地区以及该地区的民族群体具有更多的“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色彩。而这正导致了对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难以延续,弱化了扶持效应,对民族地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大。由于习俗等人类不可回避的“历史存留物”在构造现在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制度经济学家诺斯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中指出,路径依赖是对长期经济变化作分析理解的关键,而根据路径依赖理论,初始条件影响着制度变迁的路线及目标的选择与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从民族经济文化类型的角度分析和理解民族经济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也是揭示“阿克塞”现象的关键。一、畜牧经济:哈萨克民族传统经济文化类型关于哈萨克族的传统经济文化类型,一般认为哈萨克族源于古代游牧民族。历史上乌孙、库里、阿里欣等哈萨克族部落,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游牧部落。张西曼教授曾指出,哈萨克在秦汉之交为匈奴西边之游牧国,定都于今之哈密,后被匈奴攻破,西迁伊犁河流域,两千余年来,逐渐占有广大的领土。(注:张西曼:《哈萨克族》,《民主与科学》1945年1卷。)袁复礼先生在经过仔细考证后,亦曾指出:“彼族(哈萨克族)专系放畜,于骆驼牛马之大量孳生,并不多加注意。”“亦有木匠、皮匠、鞋匠,然皆以牧畜为主业,工艺为副业。”(注:袁复礼:《新疆之哈萨克民族》,《禹贡》1937年7卷1、2、3期合刊。)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曾讲,土地影响着人类,人类亦影响着土地。事实上,任何一对人地关系不过是人与地理环境之间作用与反作用的矛盾运动,只是双方互为影响的程度有轻重之别。围绕在一个具体民族周围的自然空间是一个民族的生存依托,每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都框定在特定的自然空间范围内,由于各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影响民族经济发展的因素十分复杂,可以是生态的、地貌的、地质的,也可以是气候的。(注:参见:(日)万川荣吉,佐佐木高明著,尹少京译:《民族地理学的学派及学说》,《民族译丛》1986年第5期。)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成为人地关系的主要方面,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尤其是对于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古代社会和少数民族,人别无选择的适应、遵循着地理环境的内在要求,地理环境基本决定了它的经济类型和经济运作方式。在哈萨克族早期的居住地中亚细亚大部分是高山与沙漠,大都不适宜于人类居住,而在高山之麓与河流的流域范围间,是与人类进化最有密切联系的,这就是草原与森林最为茂密之区,同时也是最适宜于人类居住和牲畜繁衍之地。哈萨克各部落以前住在中亚细亚、阿尔泰山、塔尔巴哈台、天山及伊斯巴克库尔湖一带,有时搬迁至东方之库木耳(哈密)一带,亦有时徙居到里海及黑海一带,有时又回到中亚细亚。(注:尼合米特,明建能:《哈萨克族历史》,苏北海译,《瀚海潮》1947年1卷7~9期。)至于哈萨克族近代以来定居的新疆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