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军事电影类型走向的思考 【摘 要 题】观点与流派【正 文】军事题材电影作为类型范畴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仅讨论“战争片”等军事电影的具体类型,而且将军事题材电影整体作为广义类型范畴讨论,是时代语境使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军事题材电影与电影类型的多重关系角度和军事题材影片状况中寻找“军事类型电影”的意义所指,获得丰富的启示,有助于实现对军事题材电影类型道路讨论的旨归,即推动军事题材电影创作在依循规律、总结规律和进展创新中走向自由和成熟的新面貌。电影类型有相融性和开放性,是融入了创作个性的创作模式和类型元素的充分运用。电影类型是进展和变化着的类型,是旧类型模式与新类型模式的整合。军事类型影片的涵盖,首先是指与军事范畴和军队特质、军队生活相联系的影片,它不同于西方军事电影一般就专指战争片。同时,它又在长期观赏实践中在各种观赏群体的“推动”下渐成,有着某些法律规范特点的有某些常见元素的更具体的狭义电影类型群,如:战役战斗片,军营生活片,军事训练片,军事科研片,复转军人片,军旅爱情片等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中,军事类型电影思维也应更具开放性。状况之一,被制约于一定社会状态和文化形态的中国军事电影类型意识正在从模糊到清醒。我们看 50 年来中国军事电影的一些状况。文革前 17 年拍摄的中国军事影片有没有类型?当然有,即广义的类型,主要是题材类型的随机性归类,以及某些初具形态的样式。如游击队片,有《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等影片,带有传奇性;战役战斗片,有《南征北战》、《上甘岭》、《战上海》、《红日》、《突破乌江》等影片,都是胜利之战。英雄事迹片,有《赵一曼》、《钢铁战士》、《董存瑞》、《狼牙山五壮士》等影片,都是英雄事迹的赞颂。其时中国尚缺乏商业社会背景,影片制作及运作方式不是商业渠道,广义“类型”的形成不是出于商业动机,而是统一的政治宣传需要和意识形态目的、相同的社会心理情绪制约的结果。多数创作者很难有清醒的自觉的类型意识。从一般叙事模式而言,影片的“娱乐性”是在革命旗帜下“智慧的表达”。因此,假如说古典类型片对其他创作者是可仿效的他类型,17 年军事类型电影则是模糊状态的自类型。像《柳堡的故事》被称为 17 年间唯一的“战争爱情片”,在当时还没有这种说法。对其“类型”的认定是后人给予的。但中国军事电影作为观赏发送者,同样要争取观众。从社会变迁角度看,“类型的提出来自于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