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音乐概述绪言民歌是民族音乐的基础:1.在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传统音乐的五大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丰富的。2.其中民歌是最早形成,在其他传统音乐体裁的形成和发展上,起着积极作用,许多歌舞、曲艺、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的品种是直接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一、民族音乐和民间音乐民族音乐:从广义来讲,一个民族在自身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全部音乐就是该民族的民族音乐。在中国应包含自古至今的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等传统音乐;以及“西乐东渐”以后发展起来的近现代专业音乐音乐家创作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新音乐和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通俗音乐。从狭义来讲,民族音乐则专指传统音乐。民间音乐:是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存见的一部分既古老又现代的音乐文化类型,是创造于人民大众又供人民大众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口传心承方式来共同操纵、共同享用、共同演绎和共同传承的一种非专业的社会音乐文化产品。精选文档—2三、民间音乐的文化特征(一)、口头性、集体性和变异性1.口头性是指人民在劳动、生活中情之所至即兴讴歌,见啥想啥就唱啥奏啥;唱词是口头文学,音乐是口头,都不是用笔头书写成的。简言之,是口头创作。2.集体性是指集体创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人口头创作出“原型”后,在传播过程中(共时或历时)经他人改造(即再创造)逐步定型,成为集体创作的成果。一种是在原创时不有二人以上参与,一人一句凑合而成,在集体劳动、集体生活中,二人对唱或集体歌唱的民歌,数人接唱的山歌中,这种情况较为普遍。3.变异性是民间音乐在传播过程中(被再创作时)原型发生了变异,有时是局部变异,有时因变异较大,而由母体(原型)产生了子体。因此在民间音乐中,同一首民歌或乐曲在不同演唱(奏)者的唱、奏中都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形成一曲多变,或许多曲调大同小异、小同大异的状况,这是民间音乐创作中变异性的体现。(二)传承性和演变性传承性是传统与继承的特征,民间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现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特色的音乐观念、音乐形成、表现手法等,通过口传心授在世代相传中作历时性传递。这些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特色的因素就是传统。后代继承前代的传统,据此继续向前发展,就是继承性。精选文档—3演变性是指民间音乐的传承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在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社会的变迁和战争、迁徙(民族和地域间)所引起的文化传播等影响下,民间音乐在继承传统时,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常吸收、消化其他民族、地域或艺术形式的因素,在原有的传统中融入新的因素,因此,民间音乐的传承是动态的,是处于不断更新和演变之中。(三)人民性和民俗性人民性指民间音乐直接反映人民的社会生活、日常生活,直接表达人民的心声、感情和愿望;成为人民表情达意最直接、最有效的艺术形式,人民的群体意识、社会意识从中得到鲜明的体现。民俗性指民间音乐因和民俗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体现的特性。民俗即民间的风俗习惯。依附于民俗活动的民间音乐就是民俗音乐,我国的民俗音乐主要有礼仪音乐、婚嫁音乐、丧葬音乐和祭祀音乐;如西北地区汉族、回族的“花儿会”、壮族的“歌墟”、苗族的“跳月”。四、民间音乐的丰富多彩体现在多民族、多地域和多体裁、多形式上。地理、气候复杂多样,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方言土语等各异,为各民族、各地域的民间音乐提供了生长的沃土。需补充五、民间音乐的价值民间音乐是人类音乐中最丰富的矿藏,其中蕴藏着历史上沉淀下来的无数宝贵音乐资料;它随着历史的进程发生、发展、演变,是人精选文档—4类历史的见证,具有独特的价值:人文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审美价值和音乐创作素材价值。(一)人文价值民间音乐反映的历代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历史事件、生活习俗、伦理道德、价值观等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宝贵财富,对人文学科(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的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在编写地方(或民族)史、志时,民间音乐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如广西盛传的有关太平天国的民歌,是历史事件的有力佐证。四川九寨沟县的《闹五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