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寻访小动物》教案【教材分析】《寻访小动物》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第1课,以寻访作为话题,鼓励孩子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寻访、去亲近,去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教学重点在于尽可能地提出寻访活动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和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孩子们动脑筋,想出自己观察、调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寻访小动物》一课用三个活动来完成本课的教学目的。“曾经见过的小动物们”和“预测校园里能寻访到的小动物和栖息的环境”这两个话题着重于帮助孩子们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周围小动物的经验和认识,发现自己平时与小动物玩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第二个活动“想想观察的方法及在观察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第一个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启发孩子们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这也对孩子们实地观察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回忆、想象的过程中隐含了对“观察要求”的适当思考。基于以上这样的认识,我在设计《寻访小动物》一课时,创设根据经验给校园风景图添加小动物的情景,让他们产生认知冲突,在冲突中提出自己的问题,通过实地观察探究,在“看”的基础上,有目的寻访,有意识开展实践活动,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理念,以学生自主为核心,以一个个连续有结构的活动为主线,体现一个动态的过程,促进学生在实地寻访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有关小动物的直接认识,对“新”的寻访活动过程产生深刻的体会,最后通过交流展示,进一步评价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科学的观察及探究能力。【学情分析】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了解和掌握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毫无疑问,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孩子们首先的希望是走出教室,到真实的环境地中去探究,去发现,且迫切希望他们自己的“观察研究活动”得到肯定,得到鼓励,得到指导,得到帮助,对于和小动物们的相处,孩子们是有经验的,且在我们的校园里随处可见,孩子们在平时经常看到三五成群的凑在一起玩过小动物,但他们的活动是无意的,随意性十分明显,仅仅停留在“玩”的层面上,对“怎样去观察”这样的问题,缺乏必要的思考。因此在设计了秋天校园添加动物的情景,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从而能有目的地展开寻访活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2.掌握一些探寻小动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方法,知道不同的动物要用不同的观察方法。过程与方法:1.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中碰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2.经历初步的在观察活动前提出问题,尝试解决观察活动中的问题,发现更多观察内容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不伤害小动物的意识,获得关于动物和环境,环境保护等方面丰富的直接认识。【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动物具有多样性,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懂得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难点:学生能自己想出观察、调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学生:放大镜、观察记录表。【教学过程】时间分配教学设计设计意图3分钟7分钟6分钟一、设置情景,引出“议题”在黑板上或电子白板上展示一幅秋天的校园风景画,接着请孩子们在画中添加动物(例如动物简笔画、直接写动物名称、动物贴图等)。二、挑起矛盾,引发猜想1.当风景画中都是动物时,归纳得出像蝗虫、蝴蝶、鸟、蚯蚓、蟋蟀、蚂蚁这些属于小动物。接着请孩子们来说说自己对秋天校园动物图的看法。预设①:现在是秋天,花坛里没有蝴蝶;预设②:蚯蚓不应该画在跑道上,应该在地下的土里。2.同学们有不同意见,能说说你的理由吗?预设①:我曾在我们家菜地的土里看见过蚯蚓,所以我认为学校花坛的土里也有蚯蚓。预设②:我在花坛看见过蚯蚓的粪便,我想蚯蚓很有可能就在花坛的土里。三、出示课题,制定计划1.我们的校园里到底有哪些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在哪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