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4年教科版科学五下《显微镜下的生命》word教案教学目的:1、经历利用显微镜观察水体中的微生物的过程。2、通过观察活动了解微生物间的食物能量关系,增强同学对微生物讨论的兴趣。3、了解微生物对生态瓶内生态平衡的影响。教学重点:观察生态瓶里的微生物。教学难点:知道微生物的食物能量关系。教学准备:生态瓶、记录本。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微生物图片或影视资料等。教学过程:一、引入说说生态瓶里有哪些生物。除了这些生物,生态瓶中还有别的生物吗?想看看水中有没有你们说的别的生物吗?今日我们就用显微镜来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二、探究过程1、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取一滴生态瓶里的水,在显微镜下观察。①指导同学制作微生物标本:取一滴生态瓶里的水滴在载玻片中央,用盖玻片轻轻盖上,用棉签或纸巾吸去多余的水,制成临时观察用的微生物标本片。②把标本片放到显微镜的载物台夹好,选择合适的目镜和物镜,调整焦距直到图像清楚。(可以选择目镜10×,物镜20×)③鼓舞同学用显微镜观察生物后提出问题,组织同学相互答疑。·画出看到的微小生物,了解微小生物的名称。2、了解认识浮游生物。·微小生物浮在水中,随水流动,称为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是很多水生动物的食物。·浮游生物有许多种类和自己的特点。·水生动植物间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可以用食物链来表示。浮游生物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如当水体中有机物质增加,即受污染时,浮游生物会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消耗水中的氧气,最后造成它们自身也无法生存。3、讨论思考。为什么说浮游生物是水生动物食物链的开始?为什么给生态瓶中补充藻类很重要?我们怎样才知道生态瓶中的水是否适合水生动物的生长呢?4、小结。三、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七课时改变生态瓶教学目的:1、经历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的过程,在活动中能坚持进行观察记录活动。附送:2024-2024年教科版科学五下《极地的白天为什么那么长》word教案教学目的:1、通过极昼现象和极夜现象的讨论,反过来证明地球在自转时,地轴是倾斜的。2、培育同学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探究极昼现象和极夜现象的出现原因。教学难点:理解极地的白天为什么那么长。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有关极昼现象和极夜现象的图片和资料。教学过程:一、引入1、知道北极和南极吗?它们在地球上的哪个位置?极地有许多现象令人感到非常奇怪,其中之一就是极地的白天很长,足足有半年的时间太阳升起来就不落下去。你听说过这样的事吗?感到奇怪吗?出示有关极昼现象和极夜现象的图片和资料。2、我们在第三课中探究过,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而且,昼夜交替一次就是一天。那极地的白天为什么有半年?黑夜也有半年吗?这是为什么?二、探究过程1、猜想。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并记录下来。2、分组实验。每小组都用手电筒的光当作太阳光,照射到自制的地球仪上。(1)当地球仪的地轴处于垂直转动时,观察手电筒噶照射的情况(手电筒的光直射赤道),垂直转动地球仪,观察南极和北极“白天”和“黑夜”的长短变化。(2)将地球仪的地轴倾斜(约60多度),观察其受手电筒照射的情况。将手电筒的光分别直射北半球或南半球,转动“地球”,看看南极和北极“白天”和“黑夜”的长短变化。(3)沟通讨论:我们发觉了什么?说明了什么?3、查阅资料,看看我们的结论是否正确。4、小结。三、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