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交流材料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着眼管活,实施“双联”,建立健全组织网络;着眼管实,推行“四制”,完善教育管理制度;着眼管好,加强服务,扩大教育管理成效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县内联建,形成“三位一体”管理网络、县外联管,形成“双向互动”管理机制、推行报告登记制,把外出流向掌握好、推行定期汇报制,把外出状况把握好、推行目标管理制,把党员责任落实好、推行民主评议制,把党员形象树立好、营造环境,让流动党员“出得去”、提供保障,让流动党员“立得住”、打造平台,让流动党员“回得来”等,具体材料请详见:2004年开始,我们大力推行“四制双联”(报告登记制、定期汇报制、目标管理制、民主评议制,县内联建、县外联管)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创新工程,有效地解决了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活动难开展、管理难到位、作用难发挥等突出问题,推进了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为我县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的主要作法是:一、着眼管活,实施“双联”,建立健全组织网络农村党员的外出流动,决定了对其教育管理方式必须从静态封闭式转变为动态开放式。为此,我们力求建立起反映灵敏、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开放性立体型动态管理机制,对农村流动党员进行安“家”落“户”,让他们及时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1、县内联建,形成“三位一体”管理网络。县内联建的主要办法和目的就是,在本县范围内构建县委组织部、基层党委、基层党支部“三级联动”管理机制。通过县委组织部宏观管理,基层党委和支部抓日常工作落实,形成对农村流动党员的“一体化”管理。首先,在本县范围内建立起“卡、站、库、中心”,构建县、乡、村三级流动党员联建联管立体管理网络。目前,村级为每一名外出流动党员建有信息管理卡,乡镇建有流动党员管理站,并配备了微机,并建有乡镇流动党员流动分布网络图和组织管理网络图。县委组织部建有全县流动党员信第1页共6页息资料库,将全县1700多名农村流动党员资料分类输入微机,进行动态管理;同时专门建立“XX县区流动党员网络教育管理中心”网站,定期及时发布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信息,实行流动党员远程教育,为外出流动党员开展活动提供平台。其次,建立驻外党组织。我们突破“单位建党组织”单一模式,对县外流动党员,按照全县流动党员的分布及从业特点,区别情况建立驻外党组织。一是帮建。对在同一地区从业党员较多,统一建立党支部。分路镇根据本镇党员流入江西九江相对集中的实际,建立了驻九江赣北大市场流动党员党支部。并推选了一名思想品质好、带动能力强的党员担任支部书记。镇党委书记亲自把驻外党支部的牌子挂到了省外,并送去了学习活动资料。二是派建。对驻外企业(公司)固定,且党员较多,派驻党支部书记依托企业(公司)建立驻外流动党支部。大河镇把一名原镇企管会的党员干部派驻武汉,任驻武汉建筑公司党支部书记,负责全镇从事建筑行业的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三是联建。对党员人数少、驻地比较分散的,按照驻地相邻、行业相近、便于管理原则,建立联合党支部或党小组。全县已在县外建立驻外党支部19个,党小组22个。同时,在本县乡镇之间流动的670名农村党员,也落实到了非公有制企业和街道社区党组织。2、县外联管,形成“双向互动”管理机制。对分散外出,且外出地党员较少,不便建立党组织的实行流出地和流入地联合管理。一是对党员单独外出,时间在3个月至6个月的,或时间在6个月以上,不便转移正式组织关系的,发放《流动党员管理手册》,证明党员身份,参加所在地或单位党的组织生活;二是对党员外出务工或经商活动,有固定地点,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使用党组织关系介绍信,转移正式组织关系,接受外出所在地或单位的教育管理。针对“托管”较难落实的问题,我们积极与外出流动党员联系,通过对其单位或所在地党组织寄发流动党员管理信函,帮助联系流入地党组织为外出党员填写《流动党员管理手册》和接收参加所在地或单位党组织活动等,形成了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双向沟通反馈、密切配合、共同负责的双向管理机制。目前,我们与300多名单独外第2页共6页出、不便于管理的党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