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2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24页论文摘要:自古以来青海都地处中国边陲,处于多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相对落后。在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兵车行》中有这样的描写:“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青海的荒凉和孤寂被一语道尽。但也这是这片边远、落后、蛮荒地区生活的汉族,保留了较为完整,较为正统的礼仪传统。特别是从这里丧礼上可以看到《礼记》中关于丧葬礼仪的传承。关键词:礼记青海汉族丧葬礼仪文化反哺第2页共24页第1页共2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24页一、前言:青海古称、鲜水海、卑禾羌海,自时期称青海。青海历史悠久,地处华夏民族的摇篮——黄河、长江的源头。早在距今二三万年前的晚期,青海先民即在今柴达木盆地、昆仑山一带活动生息。据商朝甲骨文记载,商高宗武丁出兵征伐西羌,将青海东部大片地区纳入商朝版图。西周时期,青海与中原地区发生了政治、经济联系。礼,是维护古代道德规范的重要工具,《礼记》开宗明义:“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第3页共24页第2页共2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24页给鬼神,非礼不成不庄。”可见礼的作用很大,达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也直接、间接地使人潜移默化,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影响和规范中国人的行为准则。《论语·述而篇》,子日:“不学礼,无以立”可见孔子对学礼之重视。自古以来青海都地处中国边陲,处于多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相对落后。在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兵车行》中有这样的描写:“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青海的荒凉和孤寂被一语道尽。但也这是这片边远、落后、蛮荒地区生活的汉族,保留了较为完整,较为正统的礼仪传统。特别是从这里丧礼上可以看到《礼记》中关于丧葬礼仪的传承。二、《礼记》简介1、《礼记》成书概述《礼记》之所以产生,最初也是为了使当时的礼制,便于流传,而用文字加以记录,称为《礼经》,举凡重大而正式的典礼,都有固定专门的用途,也有一定的礼节程序,人们在阅读仪礼后,心领神会有所启发,因此将经文附记在后,经后人汇整。所谓《记》则第4页共24页第3页共2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4页共24页是解经文之体,属于附经而衍生之文字。《礼记》之成书,要推至《仪礼》,《仪礼》之名首见者,十六篇(王充:《论衡、谢短》言高祖诏叔孙通制作《仪品》16篇,后复定,《仪礼》,见在十六篇,秦火之余也),后汉人加入《丧服》一篇,遂为今本之十七篇。《仪礼》尊之为经,故亦称《礼经》。《仪礼》原只称《礼》,汉称《士礼》,相对于《礼记》而言,它又称《礼经》。其十七篇都是具体礼仪的详细记录,取名《仪礼》,《仪》说明重在仪节之叙述,《礼》者说明此仪节为礼之要求,前者明其内容,后者明其性质,至于《仪礼》和《礼记》之关系可论为《仪礼》为经,《礼记》为传,特别是礼记早期均附经而作(亦即前述读经之后,有所感发或领悟,顺手写下,是为附经而作),之后才单独成篇到汇编成书。2、礼记中关于丧礼内容礼记中专门讨论有关丧礼的篇目就有《檀弓》上下、《曾子第5页共24页第4页共2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5页共24页问》、《丧服小记》、《大传》、《杂记》上下、《丧大记》、《奔丧》、《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丧服四制》等篇,它们几乎占据了礼记四分之一篇章。3、礼记中关于丧葬礼仪核心内容第一,丧礼上对死者的服侍,子孙不因长辈的谢世而有所懈怠,初丧礼仪中搬铺仪式、沐浴更衣仪式、覆面仪式、招魂和送魂仪式等都包含有孝敬之意。比如沐浴更衣仪式,既是让死者干干净净地到达阴间,为祖先所收容,又表达了这是生者最后一次侍候死者。第二,丧礼上对死者的哀悼。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