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1.反常性碱性尿答:高钾血症时(1分),细胞外的钾进入细胞内,细胞内的氢移向细胞外,血液变酸性。(2分)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K+增长,K+-Na+互换增长,H+-Na+互换减少,肾排H+↓,尿呈碱性(2分)。2.慢性缺氧红细胞增多的机制及利弊答:低氧血症→肾近球细胞→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骨髓造血干细胞→RBC、Hb↑(负反馈)(2分)有利:RBC、Hb↑,携氧能力↑;(2分)有害:过度↑,如红细胞压积﹥60%,血液粘滞性↑→血流变慢,增进微血栓形成。(1分)3.肾性骨营养不良答:由于肾脏疾患引起的肾性佝偻病、骨软化、骨质疏松和骨硬化(1分),重要原因有:重要原因有:①钙磷代谢障碍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2分)②维生素代谢障碍;(1分)③酸中毒(1分)4.CO2麻醉答:.高碳酸血症时,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功能克制的现象.(1分)①CO2入脑↑,由于CO2为脂溶性轻易通过血-脑屏障→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颅内压↑,(2分)②HCO3-为水溶性不易通过血-脑屏障,而CO2源源不停的进入颅内→脑脊液的pH值减少比血浆更明显→颅内压↑↑。(2分)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休克初期机体发生何种形式的代偿?阐明其代偿机制。1.(1)回心血量↑维持ABP:(2分)①自身输血:CA↑→B、V收缩→血管容量↓,尤其是容纳体循环血量70%V收缩→回心血量↑,称为“自身输血”。(1分)②自身输液:组织液返流入血是增长回心血量的“第二道防线”。α受体(+)→微A收缩>微V→微循环灌<流→Cap中流体静压↓→组织液向Cap内移↑,(返流入血↑)称为“自身输液”。(1分)③循环血量增多: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兴奋;ADH分泌增多。(1分)(2)血流重分布:在组织缺血缺氧的状态下,机体为了缓和这样的应激而出现的皮肤、肌肉、内脏、血管收缩、血流量下降而心、脑血管不收缩甚至扩张,血流量增长。(2分)机制:a、皮肤、肌肉、内脏血管交感神经丰富,且α-受体占优势,其中前阻力血管对儿茶酚胺更敏感;(1分)b、脑血管交感神经稀疏,且α-受体弱,因此收缩不明显,同步代谢产物增长,甚至扩张,血流增长;(1分)c、心冠脉虽有交感神经纤维,且有α-受体和β-受体,不过重要是受局部代谢产物腺苷和PGI2的调整,反而舒张,血流增长。(1分)2.Ⅱ型呼吸衰竭的给氧原则是什么?为何这样处理?2.Ⅱ型呼衰,给氧应谨慎,应持续低浓度给氧,使PaO2维持在6.7~8kPa(50~60mmHg),这样既能给供组织必需的氧,又不致于完全失去低氧血症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2分)缺氧(PaO2<60mmHg↓)→刺激体反射→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深加紧,(2分)血中的CO2轻度增高可直接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深快,(2分)深入升高,刺激作用丧失而出现呼吸克制。(2分)这时呼吸运动重要由动脉血低氧分压维持,假如提高氧分压到正常,则会出现呼吸克制。(2分)简答论述1.肾性高血压2.死腔样通气3.血流重分布4.反常性酸性尿1.为何呼吸性酸中毒比代谢性酸中毒所引起的中枢克制现象更严重?2.心力衰竭时收缩性减弱的机制是什么?1.由于肾脏疾患引起的高血压(1分),重要原因有:(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动增强;(2分)(2)钠水潴留;(1分)(3)肾分泌的抗高血压物质减少。(1分)2.V/Q↑(1分)表达肺泡有通气而无血液灌流或灌流很少,(2分)肺泡通气不能充足被运用,这些肺泡通气类似死腔通气的效果,故称之。(2分)3.血流重分布:在组织缺血缺氧的状态下,机体为了缓和这样的应激而出现的皮肤、肌肉、内脏、血管收缩、血流量下降而心、脑血管不收缩甚至扩张,血流量增长。(2分)机制:a、皮肤、肌肉、内脏血管交感神经丰富,且α-受体占优势,其中前阻力血管对儿茶酚胺更敏感;(1分)b、脑血管交感神经稀疏,且α-受体弱,因此收缩不明显,同步代谢产物增长,甚至扩张,血流增长;(1分)c、心冠脉虽有交感神经纤维,且有α-受体和β-受体,不过重要是受局部代谢产物腺苷和PGI2的调整,反而舒张,血流增长。(1分)4.低钾血症时(1分),细胞内的钾移向细胞外,细胞外的氢进入细胞内,血液变碱性。(2分)肾小管上皮细胞K+-Na+互换减少,H+-Na+互换增长,肾排H+增长,尿呈酸性(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