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页共2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24页本期推荐禀赋制约下,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空间有限华民目前,一种倾向性的意见是:中国现有的增长方式已经不可持续,中国需要借助本次金融危机提供的机会,尽快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这种转型大致涉及两个层面上的问题:第一,是从依靠外部需求(出口)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成为依靠内需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第二,是从依靠低技术、低附加值、高能耗和高污染为主的产业结构向依靠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低能耗和低污染的产业结构为主的转型。支持这种结构转型的主要理由:第一,中国能源和原材料短缺;第二,环境趋于恶化;第三,劳动力供给趋紧;第四,产业附加值低。但上述言论只是给出了调整目标,但是却没有给出约束条件。一、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约束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约束是什么?并不是经济学家们所担心的资源,因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资源是可以通过贸易从外部世界获取的。资源贫瘠的日本是最好的例子。如果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只要市场机制是起作用的,那么只要当某种资源的供求关系趋于恶化时,其价格就必定会上涨,结果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人们就一定会去寻找和生产可供替代的新资源来满足买方的需求。所以,认为资源拥有数量的不足会导致中国经济增长危机的说法只有在一个没有贸易与技术进步的环境下才是正确的,而今日中国早已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经济体,世界的技术进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因此资源短缺并不构成中国经济增长的真正约束。我认为,构成中国经济发展的真正约束主要是制度和劳动力结构。从静态角度来看,制度因素一直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主要障碍:一是受现有土地制度的制约,农村居民不能以移民的身份进入城市自由择业,从而限制了广大农民通过参与城市工业化发展来分享经济增长之成果的机会;二是受现有垂直行政管理体制和户籍管理制度的制约,人口不能自由流动,限制了缺乏经济增长机会(原因在于缺乏贸易机会)的乡村居民和中西部劳动者分享中国经济增长之成果的机会;三是城市,过度的行政管制造成进入市场的成本过高,从而导致普通居民无法自由创业。这表明,广大劳动者之所以不能充分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关键在于制度,而不是资源。正是因为广大劳动者没有能够充分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才产生了内需不足的问题,从而造成了中国经济高度依赖出口的增长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的出口具有内生性,既然如此,一场来之于外部的金融危机冲击并不能够改变中国高度依赖于外部需求的增长方第3页共24页第2页共2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24页式。从动态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还会遭遇到存量劳动力结构的制约。根据有关的统计资料,中国的存量劳动供给大约有8.4亿,其中90%以上是没有受过良好训练,只能从事简单加工制造的一般劳动者。在这样的存量结构下,中国若是放弃低端加工制造业,那么中国的经济增长马上就会陷入两难困境:一方面,大量的一般劳动将会因为经济结构的升级调整而失去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高端产业则会因为存量禀赋的制约而难以获得人力资本要素。其结果将是现有增长结构的崩溃与大量失业并存。结构崩溃会造成经济增长的危机,而失业的增加将使中国失去宝贵的人口红利。几乎人人都在说最近30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因为有人口红利,但是人口红利的来源显然是在于存量失业人口的充分就业,假如中国为了不可企及的结构调整而造成大规模失业,那么不仅会失去人口红利,还会背上巨大的人口负担。试想,今天还只有30岁或者40岁的劳动者,一旦因为结构调整而失去工作,那么他们的养老金从哪里来?将来又由谁来养活他们呢?二、现有约束条件下最可行的增长路径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取决于其制度结构和既定的禀赋结构。中国缺乏内部需求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既定的制度结构不能让大部分中国居民去充分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所造成的,而中国之所以只能在国际分工中从事较为低端的加工贸易则是由中国存量劳动供给中人力资本(指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