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与精神分析师》读书笔记(心茗春节)第1章导言精神分析五阶段:第一阶段:弗洛伊德与布罗依尔的合作时期。第二阶段:从弗洛伊德拒绝神经症创伤理论开始至20年代初期,在此期间,弗洛伊德刊登了所谓精神分析构造模式的理论。第三阶段:1923年,弗洛伊德的精神构造理论发生了重大变化,他在《自我及本我》(EgoandtheId,1923b)一文中将“本我——自我——超我”三重构造归纳进“构造”模式中,或称为“第二定位模式图”。第四阶段:1936年安娜•弗洛伊德(AnnaFreud)的《自我及其防御机制》以及1939年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及其适应性问题》的问世无疑成为第四阶段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第五阶段: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第2章分析情景*伴随第二阶段的发展,对病人的材料中潜意识涵义的理解已经扩充到自由联想上,分析移情,尤其是移情阻抗已逐渐在精神分析技术中占重要地位,梦的分析仍是弗洛伊德分析工作中理解精神过程的最基础部分。在持续至1923年的第二阶段期间,精神分析的基本设置及与其有关的临床概念也得以发展。尽管在后期精神分析的理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经典”精神分析的治疗情景在此期间基本上保留了下来。*斯通曾对精神分析情景作过精辟而详细的评述:分析师应尽量保持一种“节制”的态度,即:分析师的治疗设置应当尽量减少病人从其症状中获益。分析的实质是分析师在原则上拒绝对病人百依百顺以取悦病人,也拒绝饰演病人强迫他饰演的角色。在某些病例及在治疗过程的某个时刻,节制可诠释为对病人解释隐藏在所有资料背后的病人的反复行为方式,并加以修通。*精神分析的治疗一般持续50分钟,每周4~5次。精神分析师的重要精力应放在提问以搜集资料、给以解释、面质和重建为重要治疗的干预手段上。*精神分析师的目的在于尽量在精神分析过程中从意识层面理解病人的资料以进行干预。*在分析性治疗中,分析情景的功能之一为容许或促使在分析设置下的退行。当移情现象发展时,退行倾向会在分析中清晰展现,它体现为指向治疗师的病人小朋友时期的欲望、感情、关系模式、幻想及行为方式的再现。*作为正常的分析性退行的成果,在分析过程的某些阶段中,常常发生的情形为,病人变得更多地需要来自分析师的爱、情感和自尊的象征;针对分析师仇恨的感情也可出现。这种情感和态度的发展方式成为理解诸如病人与母亲的早年关系模式的重要资源,如病人在母亲那儿体验到的剥夺或疏离、爱或娇宠。这些信息可以构成理解病人目前困难的实质性材料。*分析师提供恰当的环境极其重要。精神分析治疗不是简朴地提供潜意识向意识转变的过程,也不是简朴地增长病人自我的强度和自主性的过程。至关重要的是,在分析师所提供的设置中,分析过程可以发生,自体分裂的各个方面的连接被重新建立,这些方面原本是互相对立的。赖克罗夫特(1985)指出,分析师提供这样的设置的能力不仅仅取决于给与“对的”解释的技术,也取决于分析师保持对病人的长期爱好和维持与病人的关系的能力。第3章治疗联盟*治疗联盟(工作联盟、处置联盟):病人与分析师之间为保证治疗工作的成功而需要存在的联盟。*蔡策尔:众所周知,除了移情性神经症外,成功的精神分析需要一种持续、稳定关系作为关键,在移情性神经症中,当唤起的冲突将异常的欲望和幻想带入靠近于意识的层面时,病人可以对分析任务保持正性为主的态度。*格林森和韦克斯勒:病人与分析师之间非神经症性的、合理的、理性的友好关系,这一关系使病人可以在分析情景有目的地工作。*治疗联盟可被认为是:“基于病人对合作的意识与潜意识的愿望,以及其接受治疗师的协助以克服其内在困难的准备状态。*明显的对治疗师的尊重甚至爱慕,以及初始参与的愿望,并不一定表明病人做好了继续治疗的准备。*治疗可以满足病人隐藏的欲望(如依赖、关注和爱,甚至受虐)。其成果是病人坚持数年的分析治疗而毫无终止的倾向,症状也没有明显的改善。*分析师越是可以以蕴含丰富情感的方式,体现出对埋藏在病人潜意识中防御性成分的容忍性,他就越可以显示病人防御行为的尊重,治疗联盟就越牢固。作为成果,病人也许会将治疗师的容忍态度内化,他对过去自己所不能接受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