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页共9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49页共99页表1施工组织设计的文字说明第一章总体说明第一节工程简介一、工程概述汝城(赣湘界)至郴州高速公路项目是厦门至成都国家高速公路湖南段的组成部分,位于湖南省南部地区。本工程第10合同段位于郴州市汝城县境内,起于K51+435(对应右线YK51+445),终于K54+050(对应右线YK54+030),全长2.615Km。二、主要工程内容介绍本标段主要工程由山店江大桥和陈家岭隧道及部分路基工程组成。1、山店江特大桥(中心桩号K51+803.00),位于汝城县两江口,桥位跨山店江河道;大桥设计左右两幅完全分离,设左、右线,由引桥和主桥两部分组成,主桥跨越V型山谷采用较大跨径的高墩刚构箱梁形式。左幅桥设计跨径布置为:(4×40m)连续T梁+(105m+200m+105m)连续刚构+(4×40m)连续T梁,里程桩号起于K51+437.42,止于K52+168.58,从0号台至4号墩、7号墩至11号台为引桥,4-7号墩为主桥,共有12个墩台,桥梁总长731.16m。右幅桥设计跨径布置为:(4×40m)连续T梁+(105m+200m+105m)连续刚构+40m简支T梁,里程桩号起于K51+434.42,止于K52+045.50,从0号台至4号墩、7号墩至8号台为引桥,4-7号墩为主桥,共有9个墩台,桥梁总长611.08m。2、陈家岭隧道为双洞单向双车道隧道,左右洞侧设线间距22-35m,左洞里程桩号起于汝城端ZK52+173,止于郴州端ZK53+988,隧道总长为1815m;右洞里程桩号起于汝城端YK52+160,止于郴州端YK53+960,隧道总长为1800m。隧道左右线汝城端洞口位于圆曲线上,郴州端洞口均位于直线上。3、本标段路基为分离式路基,宽度12.25m,左侧硬路肩宽0.75m,右侧硬路肩宽2.5m,土路肩各宽0.75m。路基填方以碎石土为主,挖方以风化的砂岩为主。路基排水工程设计有排水沟、截水沟、急流槽等,路基防护形式主要有浆砌片石护坡,路肩挡土墙、坡面植草,锚杆框架植草等形式。三、主要设计技术标准1、公路等级:四车道高速公路;2、设计速度:80km/h;3、设计荷载:公路-Ⅰ级4、行车道宽度:2×7.5m;第50页共99页第49页共9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50页共99页5、桥面净宽:2×11.0m;6、路基、桥面全宽:24.5m;7、最大纵坡:5%;8、设计洪水频率:1/300;9、地震基本烈度:Ⅵ度,按Ⅶ度设防。10、基本风速:24.1m/s。第二节工程自然条件一、工程地质情况(一)、桥梁地质情况1、地形地貌桥位区为低山地貌,地形起伏较大,两岸桥台均位于山体斜坡上;桥位汝城端山坡上第四系覆盖层较薄,强-弱风化基岩埋藏较浅。2、工程地质条件桥位位于南岭东西复杂构造带中段北部,构造行迹纵横交错,组合复杂;无断层直接通过。桥位区覆盖层或强风化岩有一定厚度,第四系覆盖层主要为碎石、含碎石亚粘土,河床中为漂石、碎石,分布不均匀,承载力较低,力学性质较差;下伏基岩强风化变质砂岩及夹薄层板岩承载力不高,分布不均匀,层位及性质不稳定;弱风化岩石上部较为破碎。(二)、隧道地质情况1、地形地貌属于低山地貌,隧道处山体南侧的山坡地段地形起伏较大,山高坡陡,隧道走向与其基本平行。2、工程地质条件(1)、区域稳定性评价隧道区域地貌属低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出露岩性较为简单,受区域性构造影响,隧道洞身发育,断层均为非活动断层,对岩石完整性有影响,地质稳定性一般。(2)、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隧道洞身为汝城端左洞:洞口处地山体斜坡上,Ⅴ级围岩,具碎石状结构,以强-弱风化变质砂岩为主,边、仰坡稳定性较差。隧道汝城端右洞:洞口地处沟谷中,Ⅴ级围岩,岩性以强-弱风化变质砂岩为主,呈碎石状,松散结构,稳定性较差。隧道郴州端洞口段及边仰坡稳定性:郴州端左右洞口均位于山坡上,为Ⅴ级围岩,岩性以强-弱风化变质砂岩为主,具碎石状结构,松散结构,稳定性较差,洞顶围岩破坏形态多呈楔体状不稳定体。第51页共99页第50页共9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51页共99页洞身段稳定性:左右洞大部围岩均以弱风化变质砂岩为主,夹薄层状板岩,为Ⅳ级围岩,稳定性较差,一般无自稳能力。岩层走向与隧道呈较大角度相交,岩层倾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