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民教育问题及战略研究农村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可能性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的发展为农村中小学公民教育提供了可能性。(一)政治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公民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的兴起与我国社会变革密切相关。从整体社会背景来看,20世纪末以来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培养民主社会合格公民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党和政府的重视为农村中小学公民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支持。从农村发展的背景来看,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民主法治与道德建设成为当前的新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学校公民教育离不开农村整体的社会环境,两者构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中小学公民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二)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为农村中小学公民教育提供了前提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是学校公民教育的重点人群。此时的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公民意识等的发展情况,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进而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进入21世纪,我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义务教育的普及,到2007年,全国农村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在农村的普及为公民教育提供了数量和质量上的前提保障。(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公民教育实践的契机2001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了符合新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为农村基础教育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实施公民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第1页共5页农村中小学公民教育面临的问题相对于城市,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公民教育受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面临着各种困境。(一)发展滞后的农村基础教育使得学校公民教育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基础教育是培育合格公民的基础性工程,关系到农村青少年的公民教育状况,进而决定着我国未来农民队伍的公民素质。农村中小学是对儿童青少年进行公民教育的重要文化机构,但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格局使得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滞后,表现为: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质量不高、教育质量低、教育内容脱农倾向等,使得农村学校丧失了吸引力。升学无望或就业难的现状,使得农村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其影响下农村初中生辍学率呈现上升趋势。原教育部副部长王湛也曾指出,从全国计算,即使每年农村初中生辍学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3%,一年也有100多万人辍学,而实际上,据调查[2]广大农村地区学生的辍学率远远超过国家规定。这意味着农村人口公民素质偏低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善,如此将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长远目标。(二)学校农民身份教育掩盖了公民身份教育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市和农村教育质量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有学者指出:“制约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问题,在于其目标的单一应试性、城市性、离农性。”[3]因此,人们提倡在农村中学阶段培养“新型农民”。当然,基于大部分农村中学生毕业后回家务农的现实考虑,在农村中学阶段开设有农村特色的课程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此一来,对于农村教育目标的关注点就从公民身份教育转向了农民身份教育。袁桂林教授认为农村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应是培养农民,而应是培养合格公民[4]。从社会学角度看,农民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是阶层概念,在当前中国,农民处于社会阶层底部,培养农民意味着教育的不平等。另外,农村中学开设的体现农村特色课程重点是农业科学技术方面,公民教育内容却少之又少。现代社会中,公民是社会个体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身份。公民只有首先对自己的身份有了清晰、明确的认识,才能产生公民主体意识,并积第2页共5页极参与公共生活。缺乏对公民身份的认识,就不会产生相应的公民意识;同时还会模糊了公民身份与其他身份,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