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4年苏教版科学三上《奇妙的水》教学反思《新课标》要求科学课程培育同学科学素养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同学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目标由知识点的掌握到科学技能与精神的领悟与培育的转变正是体现了这一思想。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材料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同学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同学自由地展开学习过程,提供了适当的条件。《奇妙的水》一课,着重使同学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使同学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根据餐巾纸和水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毛细现象发生的原因;同时使同学认识水的张力的大小。本课的教学特点,要把认识因果联系的思维过程设计得生动。基本过程如下:(1)观察水沿餐巾纸上升,引出问题:“水往低处流。水沿餐巾纸上升是怎么回事?”(2)做出假设性解释。这项活动设计得很细致。做出解释后,进一步让同学根据生活经验,列举水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点。(3)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验材料看起来和同学列举的材料大体相符,在材料设计上要有结构性。有能发生毛细现象的,要体现“孔”、“隙”的多样性;要有典型的孔和隙,有像布和纸那样的孔隙,有像土壤那样的孔、隙。还要有不能发生毛细现象的。做出假设是通过实验认识事物的中心环节,而它的教育价值正在引导同学学习思考,一旦把假设的形成过程说清楚了,设计实验、得出结论是水到渠成的事。本课中,首先让同学解释水沿餐巾纸上升,解释后又让同学找出与餐巾纸类似、水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说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点。解释活动并不到此为止,再引导同学逆向思考,列举他们估量水不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说明这类物体的共同点。教学的重心要放在引导同学经历认识发生、进展的过程上,让同学经历怎样思考,怎样验证自己的解释。经过这样思考:(1)全体同学明白了假设的内容。(2)经历了一次由此及彼,学习全面思考的过程。(3)通过思考为“用什么材料进行实验,怎样进行实验,实验中观察什么等后续的学习活动”,建立了充分的基础,特别是为推理建立了充分的基础。在教水的张力的时候,让同学知道杯中的水要满,忽视了强调实验中“杯中的水一定要很满”这一环节,以致于同学在做实验的时候有些混乱,实验结果出现了误差。在后来的课上我就尽量做好实验前的强调工作,如怎样减小误差等,同学听后,在实验中就能注意到,实验效果也好些。同学在做实验到后期时耐心就大大减少了,开始还能一个一个地放曲别针,到后来就一下子放很多个,结果就有误差,这样对的张力的认识就不够深刻。为了节约时间,把“瓶盖停在水面的中间”这一活动放在课下,让同学能自己做的就自己来独立完成,提高同学自己动手的能力。总的来说,这是一节实验课,能让同学充分动脑和动手。同学比较喜爱上这堂课,也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体现了同学的自主性。创设讨论水的情境,共同观察水,感知水的奇妙。尽量实现师生、生生双向沟通,使课堂从被动的、服从的师生关系转变到和谐、互动的关系。我们应该信任:孩子亲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表面看到的东西,更多的收获应该是经过岁月冲刷而根植于他们头脑中的东西。附送:2024-2024年苏教版科学三上《奇妙的水》教学设计2024年9月20日3.奇妙的水教学目的:1.知道水能够产生毛细现象,会产生表面张力,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能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描述水的奇妙之处。3.会做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的试验。4、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教学重点:认识水的毛细现象教学难点:认识表面张力教学用具:纸巾、红墨水、水杯、布条、卫生纸、塑料绳、橡皮筋、毛笔、宣纸、硬币、滴管、曲别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爱猜谜语吗?今日老师就给大家出一个谜语:有一种物体,它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是透明的液体,猜猜它是什么?对了是水。(板书:水)假如老师在水的前面加上一个词,就成了“奇妙的水”,这就是我们今日所学的新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