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4年教科版科学三下《热胀冷缩》word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热胀冷缩”是苏教版《科学》课三年级下册《冷与热》单元的第二课。本课旨在引领同学亲历探究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能用简单器材做观察实验,并做实验的记录的要求,让同学明白科学就在我们当中。二.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观察水在受冷和受热时的体积变化。2、能够将观察到的现象以图文的形式记录下来。3、能够设计水在受冷和受热时的体积变化实验并验证自己的猜想。4、让同学经历由“问题——猜想——方法——实验探究——总结”的过程。知识与技能:1、知道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使同学逐渐学会自己提出,自己设计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坚持、细心、认真观察是科学讨论的必备素养。三.教学准备:为了能让同学设计水在受冷和受热时的体积变化实验,结合本地的情况,准备了以下材料:老师准备;小烧瓶细玻璃管橡皮筋红墨水酒精牛奶醋四.教学过程:在遵循讨论性学习重发觉、重过程、重主体、重实践的原则上,我旨在让同学能够在一种“纯自然”的状态下进行探究性学习。(这种“自然”的状态,指的是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安排的教学环节要尽可能的随着同学的意识流程进行,真正的体现是同学自己在进行探究活动。)让同学经历“探求”新知的过程,而不是“验证”新知的过程。因此,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活动1: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实验装置的讨论在教学中,激发同学学习愿望和参加动机是引导同学主动学习的前提,为了吸引同学注意力,使他们主动参加学习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出示两套上一节课的实验装置,提问同学把它们放在两个温度不同的烧杯中可以看到什么现象?”以“科学课”作为载体,开展讨论性学习第一要素是“发觉问题”,“发觉”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有价值的课题是开展讨论性学习的前提。因此,我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请同学们根据桌子上的器材,小组内商量怎么做装置。给同学提供一个沟通的平台,让同学在沟通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自然世界蕴藏的无尽乐趣,在大脑中“自然”的生成很多疑问。活动2:同学分组观察水在受冷和受热时的体积变化科学课是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它没有学科的许多限制和硬性指标,因此,同学“学什么”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想法提出。然后老师加以引导,最终能够设计水在受冷和受热时的体积变化实验并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他们体验到了讨论成功的喜悦感、成就感,感受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同时,在课堂上我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如何使“实验记录”变成同学的一种自觉活动,等都是我今后需要探求的地方。附送:2024-2024年教科版科学三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word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推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讨论沉浮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教学难点】帮助同学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准备】老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认真研读教材和老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同学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同学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