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交通部電信總局統計,截至民國八十八年初,國內行動電話用戶總數已突破五百萬戶;而就電信市場行動電話銷售統計,光在去年一年台灣就銷售了三百萬台以上;民營電信業務的開放,造成用戶的快速成長,無形中已漸漸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型態、工作方式以及消費行為等,與你我的生活息息相關。通訊產品在現代生活上儼然已成為最便捷且不可或缺的溝通工具,加上全球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導致各種通訊產品不斷的推陳出新。資料科技的發展快速,使得人們在生活訊息傳遞方式上有很大的變化;從書信往來到有線電話再邁進無線通訊產品和個人化的行動電話,人們希望彼此溝通不受時間及空間的限制,不論是靜止時或行動中,都能隨時、隨地、迅速方便、直接、經濟地進行資訊的傳遞與交流。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讓使用者在未來使用行動電話時,能結合各方面人因與產品設計中的要素,而有更舒適的操作尺寸及介面。行動電話在未來是個不可擋的通訊趨勢,為了讓使用者能使用的更方便,更輕鬆,也為了避免一些長期的運動傷害,當行動電話之類的產品在未來興盛之時,是現今設計所需研究的存在問題。本研究中製作了20個由不同變因而成的行動電話草模來提供計測,並實地的調查了20位的18~30歲的可能使用族群,包括學生、上班族等。經由問卷調查、統計、回歸分析而求出舒適操作手機尺寸如下:手機寬度5CM長度10CM∘最佳角度45∘通話手臂操作角度47未來的行動電話設計,將可參考相關數據,以期能讓使用者更舒適的操作。導論(一)背景分析在人類悠久的歷史中,一直為萬物的領導者。在文明的開發中,人類之所以會頗於其它的物種,其主要的條件即是大腦、雙手和語言。但是即使在現今科技發達的社會中,自動化的昌盛以及器物的進步,仍然是需要透過雙手來達到其控制和處理的目的。因此人類所賴以為生的環境大部份然是離不開雙手的。人類之所以「雙手萬能」當然有其基礎。大腦皮層主管手部的知覺與運動的區域為廣大,因此手部結構之複雜,更是無以倫比。雙手關節與人體脊椎以外的其他部位關節總數一樣多人類手部也有這樣的特色:各指可獨自運動,故具有多軸性運動的可能性;拇指能對立運動並有運用自如的靈巧性;拱狀的手掌斷面,使能抓握的範圍更大也更穩;感覺與運動神經的發達,可根據作業內容或對象物的柔軟度,施以對應的力氣予以操控。關於手機介面的人因研究,最基礎的應是手部各動測計之測定:第二順位的,當推與手部動作有關的問題之釐清為關鍵。因為前者,尺寸,涉及產品設計的一些有關物理量之規格的設定;而後者影響到對物佛操控或介面式之選擇,以達到方便與省力等的需求。此外,手部動作的研究,所獲得的知識對於醫學上手部機能檢查、測定復健效果或其餘的機能,對於設計殘障者適用的手工具,或者義肢的開發,當有所助益。常言道「雙手萬能」那麼人類手部到底「能」做些什麼?最簡單而尋常的答案,是用途性的陳述或者是拿取食物就口、製造工具、橾作機器、藝術表演、照顧子女或意思表達等。然而進一步分析,人的手之所以能做事,底下的基礎條件,是估為它能夠產生動作,且施出力量而改變物體的位置、狀態、或性質。因此,基於上述的文章內表示手的功用與動作,所以在此研究手部動作是本研試圖探討的課題。根據前述考量與發現,本研究乃經由文獻探討、問卷調查、及活動觀察、模型測試來收集、分析與識別動作項目。探討的手部動作,係以「手物介面」時的動作為範圍,而非徒手動作。而所謂的手物介面,係指手部對物作作用,而引起人員或物作產生效應的歷程。所分析的對象,只限於手掌、手腕、手肘所構成的上支動作;再者所考量的主要是單手動作,即使在唯有雙手同時運用始能完成的情況下,仍然以單手動作的特色為測量基準。運動機能學發展出一套以身體部位的運動方向的不同,來區分運動或動作的類別。如:區曲、內收、外旋等。若將這些動作分類與描述,運用於前臂及手指的運作,最少可以區分出25種之多是狹義的手部象作。如手腕之掌屈、背屈、伸展、內旋、外旋、橈屈、尺屈或手指之屈曲、伸展、外展內收。人體各部位的特定動作,可藉此基本動作來描述。如按鍵係食指做出屈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