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春秋笔法”集释VIP免费

“春秋笔法”集释_第1页
1/3
“春秋笔法”集释_第2页
2/3
“春秋笔法”集释_第3页
3/3
“春秋笔法”集释《春秋》本是鲁国的史书,全书文字简略,叙事注重结果,一般不铺叙过程,写法很象今天的标题新闻。使这本书卓立千古,具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首先是因为它具有高超的表现技巧,即“春秋笔法”。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见《左传•成十四》。)遗憾的是,限于体例,左丘明没有充分的展开,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因而“春秋笔法”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到了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在他的代表作《春秋繁露》中,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这种笔法。这是一大进步。通过这样演绎,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加上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政治措施的推行,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条件。只是董仲舒囿于汉初学术研究的陋习,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因而后代不少学者把《春秋繁露》界定为哲学著作,因而也使得“春秋笔法”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最终完成“春秋笔法”普及工作的是晋代的杜预。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十三世祖,武功卓著,学识渊博,很受杜甫的景仰。他彪炳后世的著作是《春秋左传集解》,此书的学术价值极高,直到今天也属于有关学者的主要参考文献。他在序言中,根据《左传》的论述,结合《春秋》的实例,逐条加以解说,把这种表现技巧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让他成为民众表达思想,沟通感情的利器,从此我们汉语的表现手法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据说,有些外国学者感叹,区别了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汉语的读音并不难;但不懂“春秋笔法”,理解汉语就难于上青天了。的确,我们汉语那些弦外之音,那种王顾左右而言他,那种沉郁委婉,真苦了那些母语不是汉语的外国人。杜预是这样解说“春秋笔法”的。“一曰微而显。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称族尊君命,舍族尊夫人。梁亡。城缘陵是也。”(为了减少阅读障碍,我把杜预列举的《春秋》实例,全部调换成文字通俗的事例。下同。)第一种不直说含意,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意思自明。在中学教材《廉蔺列传》的“完璧归赵”一节中,全部是以“相如”相呼,但独只一句“引赵使者蔺相如”出现了姓氏。别小瞧了这一“蔺”字,这就是“春秋笔法”。在中国,如何称呼人,加不加姓氏,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太史公在叙事时不忘刻画人物,这一“蔺”字写尽了秦王前倨后恭,急切想获得玉璧的心态,胜过了千言万语。又如中学教材《改造我们的学习》的第一部分,毛泽东写到:“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从文章脉络看,作者这里通过这一百多年来优秀人物的失败和中国共产党取得的伟大胜利进行对比,用来说明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他巧妙地使用了“微而显”的笔法,明明想指出他们的“过”,却着力在他们的“功”上做文章,“可歌可泣”一语,高度赞扬了他们的精神可嘉,未竟之语,读者自可补充完整:至于他们革命的结果,实在令人不敢恭维。这样一方面客观地评价了历史人物,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对这些历史人物的由衷的尊敬。试比较,把“可歌可泣”换成“卓有成效”“收效甚微”就可看出这种笔法的妙处。调换前者是溢美之辞,调换后者,伤人感情。再如中学教材《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写烈士冯铿的那句有名的话:“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表面看来这是对冯铿的否定。可是稍一琢磨,你就会产生疑问:鲁迅先生不会对死难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烈士如此刻薄吧。这时你再细玩文意,才发现原来鲁迅使用了“春秋笔法”,不着一字,尽其褒贬。他否定的是烈士外在的东西,高度肯定的是烈士内在的精神。“体质是弱的”,目的是来反衬意志是强的;容貌“并不美丽”,目的是来反衬思想品格的美丽。这样,鲁迅同...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春秋笔法”集释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