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鲁迅作者简介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他是浙江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再则,它以这种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这是很巧妙的。若用陈述句或反问句则太直白,没有张力;而现在的标题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或也包含对大众的关切和询问......而这几方面内容又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就使标题内涵非常丰富。鲁迅向来擅长在标题上做足文章,这篇也是一样。解题写作背景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沦陷,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还有人甚至“求佛菩萨来保佑”。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资产阶级走狗文人,也一口一声狂吠“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有些甚至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下了这篇文章。字词注音脊梁()前仆后继()摧残()倘若()诬蔑()搽()脂粉()诓骗()宰相()jǐpūcuītǎngwūmièchákuāngzǎizhī敌方的错误论点是什么?提出这样的论点的依据是什么?作者正面提出了什么观点?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整体感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未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自欺。中国有并未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一)论敌的论点论据论据论点两年前:不久:现在: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求神拜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二)反驳直接反驳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古今埋头苦干的人有确信,不自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前仆后继的战斗舍身求法的人文章结构内容(三)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脊梁(1—2)(3—5)(6—8)(9)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求神拜佛悲观论者早就失掉了自信力,只有“他信力”,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突破口是信“地”信“物”是“他信”是“自欺”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批驳的突破口“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理自判决”----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生后的演讲1934年,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选自《大公报》1934年8月24日的社论从公开的文字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自夸,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含义?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或不敢公开的见不得人的事情。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所有的中国人提问: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奠定基础。从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