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发展呈现运行筑底企稳、结构逐渐优化、民生保持稳定的良好态势。2.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最根本的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狠抓产业、金融、健康、教育等重点扶贫举措,初步形成覆盖全市的“叠加式”扶贫政策体系。3.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聚焦决胜全面小康,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1—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4.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入手,着力补短板、惠民生、增民利,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5.我们始终坚持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推动发展是第一要务,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推动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显着好转,以全面从严治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6.居安思危,知难而进。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新变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我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7.增长速度不是绝对必保的东西,要保的是高质量,要更加—2—重视质的问题,下更大气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切实完成好结构指标、效益指标、民生指标,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8.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妥善处理稳和进的辩证关系,是需要长期坚持的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9.要把握好节奏和力度,看问题、想对策、抓落实都要审时度势、深思熟虑、尊重规律,既坚决防止消极应付、不思进取,又坚决避免冲动蛮干、急于求成,切实做到该稳的要稳住,扭住科学发展不放松,充分释放发展潜力,稳住增长、稳住就业、稳住社会大局。—3—10.该进的要进取,充分发挥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XX经济尽快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11.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发展思想、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纲”.必须强化认识,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12.必须引正纠偏,摆脱速度情结、路径依赖,摒弃以增长论英雄、以生产总值论成败比高低的惯性思维,从“铺摊子”转向“上台阶”,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转向更多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4—13.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措施,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这也是我市经济持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原因。14.要坚持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大力破除无效供给、培育新动能、降低实体经济成本。15.面对当前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只有坚持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调动和运用好一切积极因素,不断转变思想观念,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才能适应矛盾新变化、发展新阶段、科技新进步、人民新需要,为高质量发展带来持久动力。16.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原则,既体现了以人民—5—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又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17.如果调门过高,承诺过多,把胃口吊高了,说到做不到,往往适得其反。18.“尽力而为”就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量力而行”就是不超越发展阶段,不超越财政支撑能力,不竭泽而渔,“可汤泡馍”,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决不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坚决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决心。19.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增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持久力。20.经济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中心工作,党的领导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6—21.坚持底线思维,凡事从最坏处打算,向最好处努力,抓好重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