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孩子爱上学习(一)纵观家庭教育,更多的家长采取了“总要求、总表扬、总批评、讲道理”这四种方法。孩子入学了,要求孩子必须好好学习啊;孩子成绩进步了,就表扬孩子如何如何棒,希望下次怎样怎样;孩子考砸了,家长又会狠狠地批评,轻者批评警告,更有恶语相加者,偶尔会有棍棒侍候;还有一个怪圈,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中国人最不喜欢别人给自己讲道理!可我们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往往最喜欢跟孩子讲道理,讲起来那真是头头是道、娓娓动听、天南海北、没完没了啊。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啊,我们家长是不是又做错了呢?大家可以回想一下,经过上面的四种方法以后,在孩子身上见到效果了吗?说一点儿效果也没有那是夸张,起码效果不是很明显吧?原因何在?因为这四种方法都是“动嘴的”,动嘴的教育方法是最低级的教育方法。《道德经》上讲:“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教育孩子更多的是要动脑子,而不是动嘴巴。大家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孩子只要喜欢学习,成绩好的可能性就已经存在了。可你的孩子喜欢学习吗?假如孩子不喜欢学习,你找到了原因了吗?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找到了,孩子的学习不刻苦,不认真。”那我又问了:“学习需要吃苦吗?”是啊,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都在传达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学习一定要吃苦,想要成绩好,一定要吃苦”,我们从小到大在接受各种教育的过程中,都在不断的被强化学习是“苦的”基本理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曾经是教室里悬挂最多的经典标语之一;“梅花香自苦寒来”曾经是学生写作文最喜欢引用的经典名句之一;“寒窗苦读!”曾经是我们脑海里对成绩优秀的才子们的经典定义之一;“头悬梁、锥刺股”曾经是老师和家长鼓励我们发奋学习的经典故事之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曾经是我们自己激励自己的经典名言之一。当我们的孩子问到家长:“妈妈,学习这么苦,为什么还要学习啊?”,“现在苦点没什么,以后考上大学,找到好的工作就好了”;有些家长还编了顺口溜“吃苦12年,享乐50年”…学习真的这么苦吗?在我和女儿一起观看郑委老师的视频时,我曾问她:“你觉得学习苦吗?”女儿回答我:“苦什么苦啊,我觉得太快乐啦。天天在学校里忙得很充实,上课、大课间、广播室、舞蹈房,一考试还能考个高分,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嘿嘿!”你去仔细观察或调研一下,就会发现——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都不觉得学习苦!他们享受着学习的快乐!因为他们认为学习是快乐的,所以他们学习才是真正优秀的!”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大凡都是认为学习要吃苦的孩子。谁喜欢吃苦啊?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动物,“痛苦”的事情都去逃避,快乐的事情都去“追求”。从内心就认为学习是吃苦的孩子,他们怎么会去学习呢?他们也是人啊,所以他们大都选择了逃避。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是谁?是我们家长!在孩子们还没怎么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们就把这样一个错误的观念雕刻在孩子的脑海里“学习是要吃苦的”。面对这样的境况,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概念——学习是快乐的!什么是学习?很多家长回答不上来,更多的家长则认为是“获取新的知识就叫学习”。如果你回答不上来,你还天天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刻苦学习,那是不现实的。家长的自以为是往往会把孩子带进学习成绩差得队伍里,甚至是带进沟里。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六则》第一句话。很多人在解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时是这样说的“学习的时候常常的温习(复习),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我在没看郑委老师的讲座以前也是这样认为的。大家想想,有谁感到“学习了之后复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且还高兴的“不亦说乎”?如果这句话的解释是这样的话,那孔老夫子根本称不上圣人,这是“睁眼说瞎话啊!”。其实孔老夫子真的是圣人,只是很多人歪曲了这句话的正确解释。这句话的核心是在“习”上,“习”不是温习和预习的意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才是温习和复习的意思。这里的“习”是“实践”--“学了了知识之后去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