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朝代中国纪年(公元纪年)交战双方结局影响巨鹿之战秦秦二世三年(前207)秦(章邯、王离)—楚军(项羽)秦军投降,起义军歼灭秦军主力扭转了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楚汉战争秦汉之际汉王元年—汉高祖五年(前206—前202)刘邦—项羽项羽在垓下自刎,刘邦大胜。成为刘邦建立统一的西汉王朝的关键一战。马邑之谋西汉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西汉—匈奴匈奴大败汉匈关系完全破裂,汉武帝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昆阳之战刘玄更始元年(23)新莽—绿林起义军起义军获胜,灭王莽主力。推翻王莽政权的决定性战役。官渡之战东汉汉建安五年(200)曹操—袁绍曹操大胜袁绍。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东汉汉建安十三年(208)孙权、刘备—曹操孙权、刘备联军击败曹操。曹操无力南下,逐渐形成三国鼎立局面。淝水之战东晋晋太元八年(383)东晋—前秦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前秦。前秦政权瓦解。靖康之变北宋宋靖康二年(1127)金—北宋金灭北宋北方陷入战乱,南宋王朝开始。黄天荡之战南宋宋建炎三年(1129)南宋—金金兵困弊,狼狈北逃。金人不再轻易下江南,南宋小朝廷得以稳固。九江口之役元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朱元璋—陈友谅陈友谅战败,士卒皆降。为朱元璋统一南方奠定基础。靖难之役明建文元年(1399)朱棣—明朝中央燕王朱棣推翻建文帝。朱棣称帝,开始明朝大发展时期。土木之变明景泰四年蒙古瓦剌部—明明军大败,英宗被俘。明朝统治处在严重内忧外患中。戚继光抗倭明嘉靖三十二年—四十四年(1553—1565)戚家军—倭寇抗倭斗争获得重大胜利。东南海防得到有效保障。萨尔浒之役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后金—明明军四路攻打皆败。努尔哈赤在战略上转入攻势,进取中原。宁远之役明天启六年(1626)明—后金明军获得胜利有助于明军保卫山海关,挫败了后金进犯中原的企图。山海关之役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农民军—清、吴三桂军农民军溃败,退出北京。农民战争走向失败,清军入关,统治中原。郑成功收复台湾清顺治十八年—康熙元年(1661—1662)郑成功军—荷兰殖民军荷兰军败,被迫退出台湾。结束荷兰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平定葛尔丹叛乱清康熙二十九年—三十五年(1690—1696)清—蒙古准葛尔部葛尔丹军叛乱被平定。清政府加强对蒙古管理,保卫了清朝北部边疆的安全。雅克萨战役清康熙二十四年—二十五年(1685—1686)清—沙俄沙俄战败,同意谈判。中俄签订《尼布楚公约》,稳定了中俄边境局势。大、小金川之役清乾隆十二年、三十一年—四十一年清—藏族土司清军弹压了藏族土司叛乱。清廷鉴于此,在四川地区实行改土归流。(1747、1766—1776)鸦片战争清道光二十年—二十二年(1840—1842)清—英国清政府屈服,与英国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公约》。随即又有不平等公约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虎门之战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清—英军关天培率同守军殉难,英军攻占虎门。此后,英军溯江而上,直逼广州城。三元里抗英斗争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三元里人民—英军抗英斗争获得大胜利。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有力抗击外国侵略者。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咸丰六年—十年(1856—1860)清—英、法双方议和,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北京公约》和《天津公约》。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左宗棠出兵新疆清光绪二年—四年(1876—1878)清—阿古柏清军收复新疆。为最终迫使沙俄偿还伊犁发明了条件,保卫了西部边疆。镇南关大捷清光绪十一年(1885)清—法法军溃败。变化了越南被动的战局。甲午战争清光绪二十年—二十一年(1894—1895)清—日清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可耻的《马关公约》。日本割占中国台湾,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深入加深。黄海海战清光绪二十年(1894)清—日日军退出黄海,北洋舰队损失惨重。北洋海军受重创,但粉碎了日军全歼北洋舰队的计划。廊坊之战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八国联军八国联军受重创,败回天津。显示人们对抗侵略的强大力量。武昌起义清宣统三年(19)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清政府起义胜利,建立军政府。此后各省纷纷独立,清朝统治陷入瓦解。儒家学说,亦称儒学,来源于东周春秋时期,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