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教学设计设计理念:《琥珀》一文是根据德国科学家和科普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中的一个故事改写的,属于科普小品。课文以讲故事的方式,推想了一块琥珀的形成和被发现的过程,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把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融入一个描写生动传神、情节引人入胜、想象丰富合理的故事之中,使小学生既可以初步体会到科学的严谨,又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生动活泼。在设计教案时,主要本着一个方向:让学生了解琥珀的形成、发现过程及科学价值等知识;通过阅读课文,体会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的表达特点,积累词句;了解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的推测是否合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然奥秘的兴趣。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来欣赏一块形成于一万年前的珍稀化石---琥珀。(板书:琥珀)你了解琥珀吗?(学生介绍预习时搜集的资料)2、看,这就是美丽神奇的琥珀。(出示琥珀的图片)唐代诗人韦应物曾写过一首诗《咏琥珀》:“曾为老茯神,本是寒松液。蚊蚋落其中,千年犹可觌。”李白也曾写下“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的名句,说明当时人们对它已十分熟知。琥珀用途广泛,能做芬芳的香料,也是贵重的药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琥珀可以“安五脏,定魂魄,消淤血,痛五淋”。据说唐代有一产妇,产后暴死,埋葬时,恰好唐代名医孙思邈路过。他见到棺材渗出鲜血,断定死者尚有生机,便叫他丈夫打开棺材抢救,施以“神药”,三天后产妇病愈如初。这“神药”就是琥珀。二、理清层次1、了解作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琥珀》这篇课文是谁写的?你了解柏吉尔吗?(德国科学家和科普作家柏吉尔)2、自由读课文:从体裁上看,本文属于科普小品,但由于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使本来较为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介绍变得如此生动有趣,非常吸引读者。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推测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请你们读一读文章,看看文中哪些段落的描写是真实的情景,哪些段落的描写是推测猜想的情景?读文章时注意这些词语的读音一定要准确。(飒飒松脂掸翅膀淹没前俯后仰黏稠推测)第一部分:1---13自然段第二部分:14---20自然段第二部分是真实情景的描述,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发现过程、琥珀的样子、研究价值)第一部分是科学家的推测想象,科学家就根据眼前的这一小块奇异的化石推测了什么?(琥珀的形成过程)三、理解内容学习写法1、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需要一万年了。)2、了解琥珀形成的条件请你默读文章的第1到13自然段,看一看这块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必不可少的条件?(1)松柏树: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彩。(2)炎热的天气:(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3).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4)蜘蛛和苍蝇:文中对蜘蛛和苍蝇的描写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拟人)找出来描写蜘蛛和苍蝇的句子,我们来赏析一下作者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