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春秋时鲁国有一著名的历史事件,称为“三桓犯上”。鲁庄公有三个弟弟:庄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桓势力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因此就有了“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的发生。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背景介绍字词正音颛臾(zhuānyú)冉(rǎn)有社稷(shèjì)彼相(xiàng)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椟(dú)相(xiàng)夫子伐见于孔子尔是过以为东蒙主陈力就列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焉用彼相固而近于费修文德丘也闻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相夫子实词虚词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是社稷之臣也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固定句式,表反问宾语前置判断句使动用法句式活用过无乃尔是过与尔言过矣是谁之过与于见于孔子有事于出于匣毁于椟中近于费责备错过错不翻译,引出对象对从在和,介词一词多义思考探讨1.冉有为何不直接说“季氏将伐颛臾”,而要拐弯抹角的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孔子三次批评自己的弟子,语气各是怎样的?3.孔子为什么认为不应发动这场战争?孔子讲了哪些道理?在这个过程中,又有哪些层次?成语积累•祸起萧墙:比喻内部发生祸乱。•分崩离析: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大动干戈:原指进行战争。现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当年,公元前492年,60岁的孔子,颠颠簸簸,坐着马车,前往郑国,和他的学生走散。他独自站在郭城的东门外,等候。有个郑人跟子贡说,东门外站着个人,脑门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上半身倒有点圣人气象,但下半身却像丧家狗,垂头丧气。子贡把他的话一五一十告诉孔子,孔子不以为忤,反而平静地说,形象,并不重要,但说我像丧家狗,很对很对。《丧家狗——我读〈论语〉》作者: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作者:李零•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恓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孔子绝望于自己的祖国,徒兴浮海居夷之叹,但遍干诸侯,一无所获,最后还是回到了他的出生地。他的晚年,年年伤心。丧子,哀麟,回死由亡,让他哭干了眼泪。他是死在自己的家中———然而,他却没有家。不管他的想法对与错,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宿命。•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丧家狗——我读〈论语〉》作者:李零•冉有三句话各有特点:•第一句——闪烁其辞,试探孔子;•第二句——言不由衷,推卸责任;•第三句——编造借口,掩盖本意。责无乃尔是过与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驳引名言作类比设比喻斥驳斥借口政治主张揭穿阴谋晓之以礼晓之以理晓之以德季氏将伐颛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