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教学目标:1.了解语录体的论述方式。2.初步了解孔子“修文德以来远人”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3.了解本文语言高度精炼的特点。4.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 “何以……为”。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教学难点:孔子鼓吹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析孔子生平及其政治主张,熟读课文。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历史散文不同,先秦诸子散文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诞生了大批的思想家,形成了多种流派,这些派别及其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各抒己见,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先秦诸子包括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今天,我们学习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论语》中的一篇《季氏将伐颛臾》。二、孔子生平及《论语》简介: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逃到鲁国,但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已下降为平民。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性畜),工作得很出色。孔子很注重学习,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50 岁以前,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聚徒讲学,也从事政治活动,去过齐国。50 岁那年,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56 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为时 14 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终不见用。回到鲁国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他的弟子相传先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他又是私人讲学风气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论语》中的“论”,念 lún,编辑、摘要的意思;语,是指言谈的意思。《论(l ú n)语》是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