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之我见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长河中,能够流传至今的莫过于经、史、子、集这些国学精粹了。它们集合了几千年来中国最优秀最纯粹的思想精华。一个民族要延续它的精神血脉,绝对缺少不了对国学经典的传承和创新。而传承和创新的延续,不能单靠某几个研究人员或者是国学爱好者发烧友去实行。既然国学经典关乎一个民族血脉的流淌,那么何不把目光转向最容易接受美好的道德性灵塑造的中小学生身上呢?中小学国学经典诵读从刚一提出就饱受争议。有人大力弘扬,极力推进,以至于在校期间规定时间必须完成任务,或者利用孩子们的各种假期突击培训辅导。也有人持反对的声音,认为孩子们的理解能力有限,就连成年人都难以驾驭的艰深晦涩的“之乎者也”,怎么能囫囵吞枣般的倒给孩子们,徒增其学习压力呢?其实,不必纠缠于国学诵读有无意义,这些争议都有其合理性,中国历来都有中庸辩证的思维方式,在国学诵读的问题上,我们何不也这么想想呢?首先,国学经典内容庞杂,内涵深刻。这就注定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完全掌握。对于能力有限的孩子们来说,就需要有专人根据简单易懂,朗朗上口,篇幅短小等原则进行筛选。其实,中国几千年来的儿童国学启蒙教育已经为这个准备了大量可读读可背的优秀篇目。如《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以及“唐诗宋词三百首”等。现实情况是,近几年来,这其中的很多篇目都已经进入到了普通小学或初中,并且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事实证明,国学诵读如果能把握好度,还是可以收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认可的,也必定能在更大范围内得到社会认同。其次,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决定了国学经典回归的必要性。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港台日韩文化等所谓的流行文化充斥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孩子们受其影响也越来越深出现了自私冷漠,孤僻浮躁、好逸恶劳等各种问题,家长们伤心,老师们无奈,社会谴责的声音越来越多,而承担孩子灵魂塑造任务的学校,应该在这种潮流中扮演什么角色?怎样才能让从遥远出去的学生们真正的做个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的人?恐怕从根本上还是要进行灵魂的塑造或者是重塑!而灵魂重塑,靠什么?靠死记硬背的英语?靠让人挠头的数理化?这些都不现实。有人说,靠语文啊!对,但是,靠语文的什么呢?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国学经典的传授和诵读!这本该就是语文本色的一个重要方面。只可惜,这么多年来的应试教育,让我们只追求实用的成绩、名词,把语文课直接成了跟种模式的习题课,学生们没了兴趣,老师们没了激情,国学经典也就失了地位!让经典回归,事关语文课的实质存亡,更关乎下一代的人格培育、情操培养、品德塑造。国学经典回归,必要且紧急!总之,大量的事实证明,国学经典需要回归,诵读学要开展,但是凡是过犹不及,急功近利定会让这个工程夭折!高中学生的经典诵读应该以什么面貌出现?笔者工作于语文教学的第一线,对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接受度有些了解。第一,几乎所有学生都希望在语文课上学到更多的人生道理了解更多的文学文化知识,但极少有学生意识到自己学要在国学经典篇目的阅读和接受上下功夫。他们还停留在快餐式的短篇故事猎奇上。第二,对于课本和老师推荐有关国学的内容,部分学生是排斥的,他们更愿意阅读娱乐八卦、网络奇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含金量极低的材料上,造成经典阅读资源的闲置,思想荒漠化现象严重。由此可见,国学经典在高中教育阶段地位堪忧。高中生无论理解能力还是接受能力,都比小学初中阶段有了很大提高,这个时期的国学经典诵读显得尤为重要。国学诵读应以什么形式吸引学生,推向学生,恐怕不是三言两语说得透的。一线教师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师出无名,对于任何一个语文教师来说,靠个人力量都是进行不下去的。笔者认为,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甚至社会舆论都应该合力营造一种国学诵读的大环境,让这种风气也“无孔不入”,自然能吸引多数人的目光,学生耳濡目染,接触多了,接受就多积少成多,我想会有很多人会把国学经典的诵读形成一种习惯。“百家讲坛”栏目的红极一时,带动了很大一批人把目光转向“国学”这个古老却陌生的事物上来,完全能说明问题。所以,从改革语文课开始,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