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派的发展历程王世清(2007年3月)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已经走过70多年的历程。70多年来各民主党派走过的历史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帮助和领导下,在团结合作的过程中,从爱国主义走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道路。在新世纪新阶段,回顾民主党派所走过的历史道路,总结70多年来的基本经验,把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对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巩固与发展民主党派在新世纪与中国共产党的长期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民主党派的产生中国各民主党派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是民主党派产生的社会基础。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巨大压力,又受到国内封建势力的严重摧残。同时,由于自身的弱点,它又与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政治上具有两面性。民族资产阶级一方面具有反帝爱国、反封建的要求,具有革命性;另一方面又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具有动摇性和妥协性。城市小资产阶级是人口仅次于农民的一个广大的人群,包括了许多阶层,构成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整个阶梯。城市小资产阶级受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有较强的革命性,同时也有较大的散漫性,又经常处于资产阶级的影响之下,因此,不可能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中国各民主党派产生、发展的重要契机是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运动和以后的抗日救国运动,以及抗战胜利后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战的斗争。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是由黄炎培、胡厥文、章乃器等发起组建的代表我国民族工商界及其知识分子利益的一个民主党派。1945年12月16日,中国民主建国会成立大会在重庆白象第1页共8页街实业大厦召开,选举中央理事、监事会,中央理事监事联席会议为民建的最高权力机构。民建的政治纲领提出,必须在和平中完成建设,以恢复元气,增进国力;在统一中实行自治,以安定秩序,发挥民力;而和平统一,均需在民主政治之中。只有通过这些手段,才能建立一个最高理想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在中国具体历史条件下,各民主党派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三个主要特点:第一,各民主党派主要反映和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利益,但他们不是单一阶级的政党,而是具有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不仅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还包括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和爱国华侨;不仅包括从国民党统治集团中分裂出来的反对派,包括一部分带有民主色彩的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不仅有革命的知识分子,还有少数共产党员。因此,民主党派内部有进步、中间、落后的政治分野,不是也不可能是“清一色”的。第二,民主党派最初的政治纲领具有两面性,而以进步性、民主性为其主导方面。各民主党派的纲领一般说来,既有新民主主义因素,也有旧民主主义因素。它们主张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张团结抗日,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要求实现政治民主,尊重人民的基本自由。同时,一些政党最初的政治纲领也带有某些资产阶级民主的色彩,希望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第三,民主党派从成立起就和共产党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经历了由初期的联共反蒋、中期的完全支持中共到最后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过程。由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民主党派所要从事的民主斗争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因此民主党派从成立那天起,就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积极参加反帝爱国斗争。而国民党对民主党派的打击、迫害,则加速了民主党派与中共合作的进程。二、民主党派的历史道路民主党派73年来所走过的道路,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三个阶段。第2页共8页(一)从爱国主义走向新民主主义作为民主党派社会基础的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他们的知识分子,由于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的压迫和剥削,一般都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要求。由于自身的弱点,也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不可能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他们要摆脱帝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