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推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是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XX省XX县区荆河街道:宗亮,邮编:277500)积极推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是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转变群众生育观念,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稳定人口增长,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途径。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创举,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大改革和制度创新。2005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国家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都对这一制度的建立提出了明确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创新计划生育工作的思路和机制,建立健全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把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同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建立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有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社会保障体系。温家宝总理指出,这项政策是做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有关部门和地区要认真组织好试点,及时总结经验,逐步推开。这项政策以公共财政政策为支撑,通过国家奖励扶助的形式直接帮助实行计划生1育的农民群众,使他们在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能够享受到当初实行计划生育的好处,亲身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解除后顾之忧,亲身感受到响应计划生育号召,政治上有地位,生活上有帮助,经济上有实惠,跟共产党走有奔头。这不仅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而且实现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从社会制约向利益导向、从单纯依靠思想工作向解决实际困难的重大转变。一、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形势我国政府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并于80年代初把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30多年来,我国少生了3亿多人,节约了7万亿元抚养费用。20世纪第1页共5页90年代以来,妇女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8左右,比1970年一对夫妇平均少生了4个孩子,极大地减轻了社会负担,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使我国进入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二、国家对农村实行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的理论依据(一)计划生育人人平等的公平原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目前农村的总体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体力在生产劳动中仍扮演重要角色,加上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养老仍以家庭为主,因此,男孩的地位举足轻重。城镇居民因为有工作,有工资,所以等退休后生活上有一定保障,而在农村,因为农民没有固定的收入,所以那些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户、双女户的家庭利益就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从社会角度看,这些农村实施计划生育独女户、双女户家庭为国家、社会做出了牺牲和贡献,晚年却由于身边子女少,遇到一些困难和不便自身无力解决。所以党和政府有责任帮助他们,使其晚年生育得比别人更好,更有保障。(二)生育需求的可变性与可替代性生育要求和生育动机变化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但在特殊环境下,这种变化可以大大加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计划生育广泛开展,特别是90年代以后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数千年延续不变的“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生育需求大大弱化了。但从整体上说,目前“养儿防老”、“传宗接代”仍然是老百姓尤其是偏过农村多数农民生儿育女的主要生育需求。这些生育需求的根源来源于不同的侧面。如:“传宗接代”主要与生育文化中的传统观念有关;“养儿防老”主要与实际生活保障有关;对于与生育观念有关的需求,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生育行为来满足和达到目的;对于与生活保障有关的需求,既可以选择生育,也可以选择生育之外的替代手段(如用经济手段加以保障),来达到生育行为所能达到的同样目的,这说明,这种生育需要具有可替代性。(三)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调节的必要手段第2页共5页人们生育需求和生育动机的多样性、可变性与可替代性是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能够发挥作用的基础,有针对性地对育龄群众的生育需求进行调适是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基本特征。在生育需求的驱动下,人们对子女数量与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