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诗歌单元要求:1、通过诵读体会诗歌中激荡的思想感情;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内在节奏,体会诗歌的音乐美;3、初步理解诗歌常用的象征手法,体会“画”与“诗”的统一,“景”与“情”的融合,“象”与“意“的交汇。4、掌握本单元中所涉及的中外诗人的生平及代表作,了解中国现当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家,积累文学常识5、掌握词这种诗歌形式的特点,注意区别新诗与现代诗歌、旧体诗与古体诗的概念。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特点及诗词背景。2、通过主要意象把握内容大意。3、品味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语言。4、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沁园春.长沙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决定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词题与词的内容有关,“长沙”是题目。课文背景资料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正值国共两党合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当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用词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的秋色和形势的强烈感受,抒发了革命的抱负和豪情。沁园春沁园春··长沙长沙毛泽东毛泽东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万类霜天竞自由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赏析上阕:上阕可分为三个思维层次,分别找出显示思路的动词,分别概括层意。上阕主要写什么?1、立:表时间、地点,为“看”铺垫2、看:湘江秋景图。3、怅:设问,谁来领导中国革命上阕:借景抒情,提出重大主题第一层语言赏析“立”表现出毛泽东大无畏的战斗精神能顶天立地,“站”没有这个含义。所以不能改。“寒”暗示社会环境的险恶,不能改为“深”。“立”能否改为“站”?“寒”能否改为“深”?为什么?赏析第二层:1、这层写了哪些景?2、描写角度有什么变化?3、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看:湘江秋景图。山林江舸鹰鱼——远看,静景——近观,动静相映——仰、俯,动景特征:充满生机,自由发展作用:借景抒情,赞美蓬勃发展的革命运动,追求自由解放,为下文“问”铺垫。古代文人墨客大都是“悲秋”,把秋天写得萧条肃杀,作者眼里的秋为什么写得这样生机蓬勃?主要是世界观不同,革命实践活动不同,胸襟不同。第二层语言赏析:在这层景物描写中,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1、层林尽染(如火):2、漫江碧透(碧绿):3、鹰击长空(翔):4、鱼翔浅底(游):“染”有动感,渐渐变红“透”程度深“击”有力量,斗争精神“翔”自由轻快赏析第三层:第三层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主题?为什么用设问句?提出了国家命运谁来主宰的重大主题?用设问句,引起大家思索,过渡到下阕。赏析下阕:下阕也可分为三个思维层次,分别找出显示思路的动词,概括层意,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忆:承上启下,由“眼前”到“昔日”。恰:革命青年斗争图。记:回答国家命运我们主宰。下阕:借事抒情,表现伟大抱负。第第二层具体写了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革命青年斗争图:战斗风姿:风华茂挥斥遒战斗动作:指点激扬粪土情感:赞美青年学生的斗争精神。最后三句有何深刻含义?国家命运我们主宰,艺术地回答上阕提出的问题。后三句化用“中流击楫”的典故:晋祖逖收复中原,过江中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比喻收复失地的决心。毛泽东运用这一典故,也是表达一种决心:要像当年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的风浪之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的大任,回答上阕的提问。诗歌主题:《《沁园春·长沙》通过望秋景忆青年时代的斗争生活,表现了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抒发了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