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软件学院文件学院【2010】4号软件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及学科竞赛管理办法为鼓励软件学院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科技学术活动,踊跃参加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涌现特制定本办法。第一章领导和组织机构1、成立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及学科竞赛指导委员会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及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关系到素质教育和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的成效,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关乎学院的荣誉和声望,也是学院综合竞争力的体现,理应得到全院教职工的重视与支持。学院成立“软件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及学科竞赛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委员会设主任2名,由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担任;设副主任4名,由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担任;设委员若干,由企业技术骨干和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及学科竞赛指导小组成员担任。委员会主要负责统筹安排相关领域的制度建设和资源配置。学院每年拨出专款设立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相关领域的活动及竞赛,列入每年的预算,基金的具体支出计划由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研究决定。2、成立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及学科竞赛指导小组学院成立“软件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及学科竞赛指导小组”(以下简称指导小组)。指导小组在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设组长1名、副组长1名,成员为学院专业教师和相关辅导员,可由学院指定或自愿报名参加。指导小组主要负责各级各类学生科技创新及学科竞赛的指导和评审工作。指导小组承担在大一开设的《国内外学科竞赛》专业选修课的教学任务,向学生介绍国内外主要的学科竞赛,从低年级做起,激发学生兴趣,课程计1学分。同时,学院开设《创新实践课》专业选修课,凡同时选修《国内外学科竞赛》和《创新实践课》并在指导小组指导下参加国家级及以上竞赛并提交作品、获指导小组验收通过的,视为课程合格,共计2学分。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的申报、立项、评审等相关规定见本办法第三章。指导小组应密切关注有关学科竞赛的动态,及时组织、指导学生团队参赛,安排好培训,并按时报送作品,一些重要赛事应组织大一的保送生尽早组队训练;指导小组与软件学社应保持密切联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参赛。学院为指导小组提供必要的软硬件支撑和经费保障,根据指导小组成员指导学生参赛的获奖情况给予奖励,根据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情况给予计算教学工作量,详见本办法的第六章。3、学院软件学社在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活动中的职责软件学社是是学院团委学生会的一个重要部门,在指导小组指导下负责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及学科竞赛的发动、组织。软件学社应在学院内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讲座、沙龙、趣味小竞赛,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同时,应建立学院人才库,在指导小组指导下制定全年赛程计划,根据学生兴趣合理组队。第二章主要赛事和科研项目本办法所指的学生科技创新及学科竞赛,可大致分为两类:1、基本项目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magineCup全球学生大赛、Intel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软件创新技术大赛、“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等重大学科竞赛。2、其他项目包括省、市、校级和学院举办的各类学科竞赛,以及学生平时基于某种创意或实际需求提出申报的项目,还包括学生撰写并发表在国家级及以上期刊、会议的高水平专业学术论文。第三章项目管理规定1、项目申报(1)凡我院正式注册的学生(包括本科生、工学硕士研究生、脱产工程硕士研究生)都可向指导小组申报,范围为本办法第二章中所述基本项目、其他项目,未申报即自行参赛的,学院将不予资助,参赛成绩也不被学院年度综合测评认可。凡立项的项目皆可获得一定资助,经费从学院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中统一列支;(2)学院每年4月启动年度项目申报,每年9月可补报一次。学生可组队或个人申报,申请者需翔实填写《厦门大学软件学院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请表》(申请表、中期检查报告、验收报告见附件1)。每个项目都需要有至少1位指导教师,可以是指导小组成员,也可以是学院其他教师,没有指导教师的项目不予立项。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填写申报材料。申报阶段实行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