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学习内容愚公移山第1学时学习目标正确而顺畅地翻译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学习重难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导学过程自主空间一、课前自习:1.积累生字词。(对照注释,边读边译文。可独立完成,也可小组合作完成,注意特殊字词的用法和含义)2.诵读课文,了解《列子》的有关常识。(进一步读课文,声音要洪亮,读出节奏,读出气势;可一人读,也可合作)自由交流,解决疑难。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同学交流,仍然不懂的可以查资料、问老师。二、预习展示1.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或组内互查)。2.学生交流预习中疑难问题,师生共同研讨。三、课堂自习:1、检查、交流课前预习部分内容,纠正错误。2、学习小组合作展示(1.)展示有关《列子》的文学常识和其中富有这里的故事内容。.展示正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注意:(1)读音;(2)停顿;(3)语气。3.展示课文内容理解,翻译课文,注意知识重点(如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以”“而”“且”“如……何”、“焉”等字的解释)和重点句子(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等句子)的翻译。四、反馈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始龀()荷担()孀妻()箕畚()()2.解释。⑴年且九十(且:)⑵吾与汝毕力平险(险:)⑶杂然相许(杂然:)⑷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⑴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意为)⑵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意为)⑶甚矣,汝之不惠。(通,意为)⑷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意为)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B.本文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封建迷信思想。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5.原文填写。⑴愚公之所以决心称山是因为。⑵愚公坚信山能被移走的原因是。6.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河阳之北B.汝之不惠C.操蛇之神D.渤海之尾7.选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8.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9.说说下列句子使用的语气。⑴且焉置土石?()⑵如太行、王屋何?()⑶何苦而不平?()⑷吾与汝毕力平险……可乎?()10.译句。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⑵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1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笑”和“长息”分别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笑”:“长息”:12.对于寓言的神话结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讲究迷信,这是这篇寓言的不足之处。B.愚公的精神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跟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区别。C.天帝在愚公的坚强意志面前惧怕了,屈服了,说明只要有信心,目标总能实现。D.天帝在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前屈服了,说明人定胜天。13.智叟和愚公的矛盾实质是()A.对待困难的截然不同的态度。B.静止的观点和发展观点的矛盾。C.人如何正确的估价自己的力量。D.智者有时不“智”,愚者有时不“愚”。《愚公移山》第一课时巩固达标1、Chènhèshuāngjīběn2、将近险峻的大山纷纷地交替3、⑴亡通“无”,意为“没有”;⑵厝通“措”,意为“放置”;⑶惠通“慧”,意为“聪明”;⑷反通“返”意为“回来”。4、C5、⑴愚公之所以决心移山是因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⑵愚公坚信山能被移走的原因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6、B7、B8、不同,愚公之妻只是对是否能完成移山任务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