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地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产上。2.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能力目标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德育目标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教学重点1.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2.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3.分层设色地形图。●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教学方法对比、计算、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具准备1.世界地形图及有关图片。2.课件。●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地面高度的计算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第二课时分层设色地形图五种地形●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各种各样的地形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从什么样的地图上去认识、辨别它们呢?板书三、地形图的判读悬念设问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4米,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米高,为什么一座山峰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值呢?这两个高度值又是如何测量得到的呢?板书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电脑展示课本P16图1.27“海拔的计算”,让学生观察对A、B两地高度的测量方法,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说明提问A地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300米,这叫做A地的海拔高度。那么,B地的海拔高度是多少呢?电脑展示B地的海拔高度为200米。提出问题从B地看A地的高度是多少?说明提问A地相对于B地100米的垂直距离,这就是A地相对于B地的相对高度。那么,图中300米、200米表示的是海拔、100米表示的是相对高度,请比较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分别应该如何表述?讨论小结①三个高度的共同点都指的是垂直距离。②300米和200米都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故叫做海拔或绝对高度,表述为:A地海拔300米,B地海拔200米。而100米则是A地高出B地的垂直距离,故叫做相对高度,即A地比B地高100米。③地图上,都是用海拔来表示地面某地点的高度。板书①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解决问题前面提到的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呢?请同学们分析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并确定正确答案:8844米是指珠穆朗玛峰的海拔,4000米则指的是珠穆朗玛峰高出青藏高原表面的相对高度。设问过渡地球表面高低起伏不平,而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现在我们运用地面高度,通过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2.等高线电脑演示课本P16图1.28“等高线示意”。首先鼠标点击出现一幅有两座山峰的山体;点击山体下方出现相当于地图图纸的水平面;再点击,一水平截面运动至山体海拔100米处与山体水平相切,由水平截面与山体周围的各交点向下引垂线,垂线与水平面的各交点最后连接在一起形成封闭式的曲线,并在曲线上注明海拔为100米。用同样的方法,在水平面上分别作出110米、120米、130米、140米的封闭曲线。引导板书通过电脑演示和教师的解说,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地形实体和所绘成的地图之间的联系,并引导学生得出等高线的概念。板书等高线——在地图上海拔相同点的连线。等高距——地形图上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差。引导推理引导学生同理得出:在地图上把海洋深度相同各点连成的线,叫做等深线。板书等深线由此可见,运用等高线把地面高低形态在地图上反映出来了,因此,我们把这种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提出问题等高线有什么特点,等高线数值大小与地势高低的关系,等高线疏密与山体坡度陡缓的关系。讨论归纳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等高线数值小——海拔低;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点拨:不同比例尺、不同等高距与地表形态的关系)针对坡度走向和起伏状况,有一种图形,可以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那就是地形剖面图。板书地形剖面图地形剖面图是表示地表沿某条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