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两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进步教学目标了解两晋南北朝的史实,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的时间,江南的开发,内迁的主要民族及其影响北魏建国和统一北方的年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北朝政权名称北周统一北方。通过对少数民族内迁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规律的能力。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通过对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知识的了解,理解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运用阅读、讨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和影响。内迁各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他们同汉族杂居相处,互相学习,逐渐融合,对祖国北方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由此证明,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教学重点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及内迁的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难点两晋南北朝的兴替,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引导学生从两晋南北朝的动荡对江南开发,而同一时期的北方处于什么状态,又具有什么特征这一角度,来导入新课。2、新课教学(一)两晋南北朝的兴替1.西晋的短暂统一让学生自己看课本,然后找出西晋的短暂统一的原因。教师提问:西晋的短暂统一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西晋统一后司马炎不理政事,政治日趋腐败、黑暗;晋武帝司马炎刚死,西晋诸王为争皇位就开演了一场历时16年的“八王之乱”给社会带来动荡;北方内迁的少数民族,有些人受到汉族官僚、地主的气欺压,纷纷起兵反抗西晋统治,国力受到严重削弱。2.东晋与南朝讲解东晋的建立: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朝,定都健康,史称东晋。让学生看课本后回答:东晋的建立大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东晋的大权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并给学生讲解“王与马,共天下”史事。公元420年到公元589年,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朝,都城都是在健康,合称“南朝”。五胡:指西晋末年,从北方内迁并起兵反晋的五个北方少数民族,即:匈奴、羯、氐、羌、鲜卑五个民族。十六国:西晋灭亡之后,五胡互相争夺,各立政权,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十六个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有的国家只存在了数年,有的存在数十年。纷纷扰扰,历时120余年。这些民族或国家有互相残杀的一面,也有互相认同的一面。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逐渐放弃原先的游牧生活,学会了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开始过定居的农耕生活。汉族原来流行席地(床榻)而坐和跪坐,到了北朝,高坐的胡床和椅凳逐渐取代了汉族原有的坐具。南北朝始于420年刘宋建立,终于589年隋朝灭陈,全国重新统一。(二)江南的开发西晋时大量内迁的少数民族提问: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是在何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些?他们迁人内地后分布在什么地区?第一、二问学生看书能够回答。第三问应运用《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进行讲解。匈奴人内迁后,主要分布在山西中部和南部。羯族人是匈奴族的另一支,随匈奴人南迁,分布在山西东南部。鲜卑人原居住在东北地区,后逐渐占据原北匈奴旧地,控制了从辽河流域到河西走廊的大片土地,还有一部分迁居长城以南。氐族人原居甘肃东南部,后来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和甘肃东部。羌族人则在陕西和甘肃东部一带同汉族杂居。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提问: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看书后展开讨论,然后教师作如下归纳: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有利于民族融合。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内迁各族大都仰慕汉族文明。(以匈奴贵族刘渊为例说明。)②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也对汉族产生了影响。③各族的生产技术和经济相互影响。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经验和技术,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农业生产技术。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就“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讨论,教师以游客的身份访谈。多媒体展示成果:1、农业(1)开辟湖田(2)改进耕作技术(3)兴修水利(4)农作物品种增多2、手工业(1)纺织业:蜀锦(2)冶铸业:灌钢法(3)制瓷业:青瓷(4)造船业: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