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邮市车逻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17《桃花源记》第二课时导学案苏教版二、课堂互动探究(一)齐声朗读(或背诵)课文,思考:桃花源给你留了下怎样的印象?请用三个单音节词概括。(二)分步品味:想像桃源之“美”,理解桃源之“乐”,评读桃源之“奇”1.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示例: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蝶……(1)这里的美,你看(2)这里的美,你看2.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他们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示例:男子耕田种作虽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1)女子(2)老人(3)小孩(4)渔人3.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奇,那是因为”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示例:景奇。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1)奇,那是因为。(2)奇,那是因为。4.桃花源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是真有实景还是纯属虚构?作者为什么要虚构?5.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本文情节曲折离奇,悬念迭出,请说说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1)(2)(3)(4)(5)这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相生,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三、课堂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寻向所志寻病终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屋舍俨然便舍船2.理解性默写(1)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2)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3)文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①,。,。②,。(4)交代桃花源人来历的句子是:,,。四、拓展阅读(一)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人名)。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①芳草鲜美()②屋舍俨然()③便扶向路()④无问津者()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二)阅读李肇的《王积薪闻棋》,回答问题。王积薪①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既灭烛,闻主人媪隔壁呼其妇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诺。”媪曰:“第几道②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③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④,意思皆所不及也。[注释]①王积薪:围棋高手。②道:本文指围棋布子的位置,唐代围棋棋盘纵横各十九道线,双方均在横竖线交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