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导学练测【字词综合运用】(1)注音幽默(mò)凄惨(qīcǎn)奥秘(mì)卜(bǔ)马鬃(zōng)磨蹭(cèng)掺和(chānhuò)驮(tuó)枉(wǎng)翻来覆去(fù)(2)形似字区别(3)多音字辨析(4)解词幽默:言谈、举动有趣而意味深长。凄惨:凄凉悲惨。奥秘:指隐藏的或还没有被认识的内容或道理等。酷似:极其像。酷:极,程度深的。【重点句子分析】(1)文章开头从一位诗人来访谈起,有什么作用?文章开头很有特点,从一位诗人来访谈起,自然引出本文话题,既点明“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又表明这第一本书在我人生中的分量。(2)在第1段里作者写道:“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这“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指什么?“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指无论当时学习条件多么恶劣,生活处境何等窘迫,只要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感受父子之情,同学之情,那么什么困苦都会忘却。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3)题目“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4)整篇文章通过“我的第一本书”的故事写出了“我”的什么独特感受?首先是父子之情。其次是同学、朋友之情。最后是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课文背景知识】(1)作家作品牛汉,诗人。(2)阅读知识整体感知内容,是理解课文的第一步,就是着眼于全局,通过自己的主观认知,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对文章进行全面而仔细的通读、理解,经过反复研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能够达到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于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感性认知,就是粗略地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体上的了解;后一个阶段为理性认知,就是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对全文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研究。感性认知可采取以下方法:①了解背景,明确用意;②把握感情基础基调,体会精神面貌③理清思路,掌握线索。理性认知可采取以下步骤:①分析题目,揣摩中心;②把握文意,了解意图;③理清结构,归纳中心。【课文结构分析】(1)层次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从一位诗人来访谈起,引出本文话题。第二部分(第2-10段):写“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经历。第三部分(第11-13段):写念书给“我”带来的快乐并交代与“书”有关的几个人的命运。第四部分(第14段):呼应开头,表达对第一本书的珍视铭记之情。(2)中心意思本文通过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反映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来源:学科网](3)写作特点结构严谨,作者的感情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课文写作特色】1.深刻体察,感悟独特。2.前呼后应,铭记之情。3.幽默情趣,忍俊不禁。【课本习题提示】一、1.“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2.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二、1.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这也许是他们觉得上学有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吧),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2.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