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书》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2、能力目标:通过评析重点的语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3、思想目标: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用心感悟生活中深蕴的人间真情。学习重点:通过评析重点的语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认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广大乡村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体会苦难生活之于人的意义。学习方法:举一反三法、厚薄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作者介绍:牛汉(1923—),原名史成汉,出版的诗集有《彩色的生活《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沉默的悬崖》《牛汉诗选》。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2、文体知识:随笔是反映社会事件或社会倾向的短小精悍的文艺性文体。现代随笔受英国随笔的影响较多,它是一种更随意地表现自我,具有即兴笔墨、闲适情调和幽默意味的“小品文”,写法上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常见的随笔有三类: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和说明性随笔。3、给加点字注音。迢迢()()晾晒()掺和()()马鬃()泪水盈眶()()挎着()哄堂大笑()4、解释词语。迢迢:挥之不去:掺和:磨磨蹭蹭:哄堂大笑:【思考探究】1、默读课文,练习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要求: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B、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C、语言简练生动,表达自然流畅。)2、探讨下面的问题:教师二次备课或学生学习笔记栏①“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②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③父亲说:“元贞比你有出息”。父亲为什么这样说?后来元贞却以做小买卖为生,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3、品味语句。①“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上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③“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拓展延伸】父亲挑书①重一百多斤的书压在六十多岁的父亲的肩上。②我几次请求父亲放下担子让我挑一气,都被顶了回来。没办法,我只得借着电筒发出的可怜的光跟在父亲修长的身子后面,背上背着个装有几件衣服的旅行包和一把红色吉它,样子潇洒得要命。③我很清楚父亲此刻的心情。中学时我因母亲病逝,被迫从滇东北转到滇东南就读。6年多来,父亲都是形单影只地过着独身生活,一大把年纪了,仍起早贪黑地劳作,其苦不言而喻。今年大学毕业,在众亲友的劝说下,我最终放弃了在昆明一报社工作的机会,回到离别多年的家乡。这一决定出台后,最高兴的当然是父亲了。“这回有个说知心话的地方了!”父亲逢人便说。④一路上,父亲重复着那句重复了多年的话:“做人不做浮漂草,要做水上捕鱼人。”(做人不能虚浮,要脚踏实地,多做实事。)碰上熟人问:“要干什么?”他就抬高本来就很宏亮的声音:“秀才搬家——尽是书。帮娃娃挑书到他舅舅家,请他家的客车送到城里去,明天娃娃就要到城里上班去了。”“这回算得了!”对方回敬了一声,“嗨!”⑤农村人的“要干什么去”是路上招呼的客套话,今晚做的事又是父亲盼了很多年的,于是,在回话时父亲理所当然地欣慰了一番,就好像辛苦几十年就是为了等这几句让人欣慰的话从内心里流出来,以至于每一个字都吐得相当有力,像钉子落到玻璃板上一样,发出的声音乐曲般悠扬。尤其是那个“嗨”字。只可惜,父亲的身子摇出来的每一个动作,都使我联想到“蹒跚”这个词,加之脚下不时地打滑,父亲几乎是踉跄而行了。⑥我没有再要求父亲让我挑一气了。这个时候,即使再加上一百斤,只要是书——能照亮我的人生之路的赋予我智慧的书,父亲也会固执地把它挑在肩上。我小心地跟在后面。看着被书的重量挤压成弓形的父亲,眼里溢满了一种闪亮的东西,让我觉得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