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知识链接1、“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写法十分灵活,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似。我们学过的“说”的有《爱莲说》。“马说”即谈马,论马。2、韩愈(768--824),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散文健康发展的道路.韩愈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马说》一文就表现了韩愈怀才不遇的愤慨,作品有《昌黎先生集》朗读背诵课文积累词语翻译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正音,给加点字注音。祗辱()奴隶()相马()骈死()槽栎()外见()食马()一石()2、积累重点词语,小组合作,利用注释资料,有疑问集体讨论解决。重点词义。然后:虽:祗:于:骈死:以:称:一食:或:尽:是:才美:且:常:等:道:安:尽:临:②辨析词义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食马者()食不饱()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策之不以其道()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食之不能尽其才()③通假字食:见:材:邪:学生自主学习方案八年级班小组:姓名:科目语文课题马说编号设计审核督查课时1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韩愈的有关情况及本文写作背景。2、背诵默写全文,掌握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正确翻译课文。3、理解作者托物寄意,以事喻理的写法。4、理解文章阐明的深刻的道理。3、学生合作翻译课文,不懂得互相讨论,查阅资料。完成下列句子的翻译。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合作交流理解文意1、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文章,那么本文是怎样一步一步阐述道理的?2、本文借事喻理,那么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3、从文中看,由于“伯乐不常有”,千里马的命运如何呢?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4、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包含什么意味?5、课文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课堂延伸作者认为:人才到处都有,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在封建社会,如果没有伯乐,什么样的人才也会被埋没。那么,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伯乐的作用?应该树立怎样的人才观呢?课堂作业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⑵策之不以其道()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⑷执策而临之()2.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的意思。(3分)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4.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