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我是()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板书),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说说我的认识和教学设想。一、教材分析:本课为《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3课,是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的继续。主要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让学生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过渡】: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①知道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②说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九二共识”、“汪辜会谈”的内容③了解海峡两岸交往概况⑵能力目标①通过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的活动,培养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②通过了解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情况,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③通过海峡两岸交往密切这一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借助多媒体展现中国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激发爱党情感;通过归纳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实际,联系港澳回归,认识到统一是大势所趋,树立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通过学生自己编排、表演短剧,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激发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的情感。重点和难点:重点: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大陆方面的政策与台湾方面的反应;两岸的密切交往。难点: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必要性;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说明:依据《课程标准》与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历史分析问题与理解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一课内容又是中国的国殇乃至国际社会的热点。【过渡】:基于对教材地位、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分析,结合()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二、教法和学法分析1.教法:情境教学法、讲述法2.学法: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历史分析问题与理解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一课内容又是中国的国殇乃至国际社会的热点,学生对它的兴趣不言而喻,所以主要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体验性学习。三、教学程序分析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发现问题教学程序分析---自主探究----感悟、归纳、拓展延伸以多媒体情境创设为契机,以问题为纽带,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构建新知识。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培养学生归纳提升,拓展延伸的学习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一)情景激趣,导入新课1.创设情景:多媒体播放Flash余光中《乡愁》让学生以诗读史,提出”这首诗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从而引出问题,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入新课。(二)发现问题--台湾历史知识PK赛让学生收集有关台湾历史小知识,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主要通过自主学习的方法,课前收集资料,师生共同合作整理资料、编辑台湾历史知识PK赛试题,课堂上分小组选派两名代表答题,其他小组评价,优胜者予以表扬。激活已有知识,发挥历史学科“宽口径”的特点,形成知识迁移的能力,从其他方面进一步说明台湾为什么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诱发探究动机。(三)自主探究——推进祖国统一大业1、教师指导学生看书,以时间为顺序找出不同时期我党对台湾的政策与方针,得出中国共产党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是人民利益代表的认识,提升爱党情怀。与次同时,让学生再从书中找出台湾方面的反应,自主探究阻碍台湾回归的主要原因是台独问题。通过这一教学环节,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获得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或书面语言,以及图片等形成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述能力,形成知识迁移。从而解决“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及台湾方面的反应”的教学重点。2、...